走进宛都明珠,聆听高庙故事——南阳作协袁永强
2021-05-23 09:49:57 来源:中新河南网 责任编辑:李克选
1.精神原乡


中新河南网5月22日电(李克选 袁永强)人这一生,往往对自己的出生地和工作地难以忘记,因为住的久了,就会生情,到离别时也是难舍难分,就是多年之后还会在梦里深深眷恋。
我是个重情的人,对家乡茶庵因为是生命的出发点,近四十年来一直思念不止,也经常回忆儿时和上学时的点点滴滴。也许自己在家乡除了成长就是上学,谈不上对社会有深度了解,所以写的散文都是随性随情。
我也一直想深入一个地方,在好好工作之余,体察社会百态,领略风土人情,寻找精神原乡,克服当前写作瓶颈,一直没有机会。
2.高庙印象
机缘巧合,牛年实现。十分感谢组织厚爱和安排,在今年三月一号,我有幸来到高庙镇工作。高庙,就在茶庵东边,我不陌生。


记得自己上小学的时候,一个夏季我因为爬到枣树上不小心摔下来,脚骨折了,我疼得大哭。后来父亲骑自行车带我走了好久,到高庙骨科来看。记得老先生看看我说,不要哭了,你脚那个地方疼?你看看外面麻雀在叫。我一抬头,他在我脚上捏,直到痛点我说就这个地方,后来听到咯吱一声,我就能走路了。我十分佩服他的技术。我没有想到偏僻的高庙却深藏骨科名医,不由得对高庙心怀感激。
后来因为上学很少来高庙,从教八年更是潜心工作,没怎么向东边跑。从事新闻工作十三年,每年也来高庙几次,每次都浮光掠影,匆匆忙忙来了又离开,没有深入了解,只知道高庙是典型农业乡镇,离城区较远,经济条件相对薄弱,环境比较艰苦。
走进高庙,经过快三个月的磨合交往,潜心体察,让我对高庙越来越刮目相看,一个文化厚重、民风淳朴、环境优美、坚韧不拔、务实重干、蒸蒸日上的新高庙已经靓装出境。
3.文化厚重

3.文化厚重

文化厚重的宛东明珠。
昔日荒滩地,今天美公园。行走高庙镇东湖公园,树木参天,植被如毯,鸟儿挥翅,流水潺潺。园内珍珠河和小清河如两条玉带,比邻而居,水温却相差0.5摄氏度,让人暗暗称奇,两河交汇后称为桐河,可以说高庙就是桐河发源地。


这里还是传说中刘秀二十八宿中马武、冯异屯兵之地。公园中修建两个亭子,亭名由高庙老乡、区书法家崔中林老师手书:桐河源和马冯亭。

公园内还有高庙陈桥古建筑,,传说这座桥是在清朝时由陈庄村富贾陈明华为方便镇民出行募资修建,后人称为陈明华桥,简称陈桥。这座桥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社旗晋庄、大冯营以及高庙东北五村群众前往高庙集镇和南阳的必经之桥,至今已安全使用了一二百年。


公园内还有高庙陈桥古建筑,,传说这座桥是在清朝时由陈庄村富贾陈明华为方便镇民出行募资修建,后人称为陈明华桥,简称陈桥。这座桥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社旗晋庄、大冯营以及高庙东北五村群众前往高庙集镇和南阳的必经之桥,至今已安全使用了一二百年。

谢营遗址和黄池陂保卫战、宛东战役后方医院遗址和知青林等红色资源,让高庙厚重的文化增添了浓厚的红色基因。
4.民风淳朴民风淳朴的和谐小镇。
高庙在社旗、唐河和宛城区两县一区之间,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这里独特的民风和人情。乐善好施、勤劳肯干、生活节俭、心态平和,成为这里群众最明显的特征。因为和城市较远,这里没有城市那么车水马龙、繁华喧嚣,更多的是归园田居,耕读传家。


这里过去是农耕文明的代表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粮食蔬菜自产自销,生活简单而快乐。如今农耕的烙印和田园风情依然浓烈。因为没有想太多,只想回归生活的本真,靠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就行了。随遇而安,淡然释然,豁达大度,简简单单,所以高庙的老百姓应该说对当前生活知足,每天都乐呵呵的。
仔细想想,这也是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这种恬淡闲适的心态在当今物欲横流、浮躁不安的大环境中更加可贵。
6.中州粮仓环境优美的中州粮仓。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阳,曾深情地说,今年夏粮丰收了,全年的经济就托底了。高庙近四万亩的高标准粮田不仅成为宛城粮食核心产区的脊梁、为守护国家粮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而且做好农业项目加法乘法,整合土地整理、千亿斤粮食、小农水等,实现一举求多效,整个项目区呈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沟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结构优、品种良”现代农业新画卷。


全镇以美丽镇村、田园风光、生态廊道、空气清新为特色,作为全市、全省粮食生产先进乡镇,先后多次作为农业乡镇代县表接受中央省市各级领导调研,并受到一致肯定和充分赞誉。在谢营村万亩高标准粮田,平畴沃野,金色的阳光照耀籽粒饱满的麦穗,夏风吹来,瑟瑟有声,丰收在即的希望田野怎么不让人心花怒放?
7.坚韧不拔坚韧不拔的红色小镇。


高庙人有不怕困难、坚韧不拔、视死如归的优秀品质和优良作风。邰庄村人邰士芳革命理想大于天,革命意志坚如磐石,革命精神万人敬仰。从小受革命熏陶加入共产党,积极开展地下抗日活动。为结局革命经费不足,他克服重重困难,靠自己的学识创建红色工厂芳林酒厂,制造出当时急缺的酒精。后来以酒厂为掩护,组织壮大革命力量,为南阳县抗战和解放做出来不可磨灭的功勋。
黄池陂保卫战旧址是宛城区重要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也是高庙人民不畏强暴、保家卫国精神的最好体现。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四日,日军侵犯南阳,黄池陂村的两千余名回族群众,面对五百多残暴的日伪军队,奋起抗击,血战竟日,两次溃敌,重创日伪,以中华民族凛凛豪气和殷殷热血胜利地保卫了自己的家园,取得了完全打败日伪军的胜利。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在塔桥村宛东战役后方医院遗址,三十多位烈士长眠于此,他们为国捐躯、向死而生的精神至今依然鼓舞人心。
8.务实重干务实重干的特色小镇。


仓廪实而知礼节。十几年来,高庙镇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最大做强农业文章,历届党委政府心系群众,扑下身子、真抓实干,以优良的作风带政风,以政风带民风,小镇面貌日新月异、日高日上、日上日艳。


些小吾曹州县令,一枝一叶总关情。这里有为民务实清廉的领导们接力奋斗:刁仁庆、杨明雪、王明东、赵笏堂、王永华、徐良等筚路蓝缕、凤兴夜寐,身先士卒,整修道路,打造集镇,整治环境,改善民生,尤其不断改造提升粮田建设,如今高庙已经成为现代农业革命最成功的范例。


这里有扎根奋战的镇村干部的勠力同心,为什么我的眼里充满泪水?因为我对这大地爱的深沉。多少乡镇干部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奋斗,勤勤恳恳,永不松懈,永不言弃,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多少村组党员干部为了支持家乡发展,脚踏实地,无私奉献,淡泊名利,极度坚守,甚至用自己一生的辛勤付出来推动高庙各项工作不断进步。你们也成为推动高庙不断奋进走向辉煌的重要力量,你们也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9.沉醉不归
初到高庙,有人对我说高庙是一个刚开始不想来到后来不想走的好地方。几个月我感同身受。清新的麦田,秀丽的公园,安静的乡村,芳香的机关,可亲的班长,团结的班子,进取的氛围……这里的一切如同一坛坛美酒,一个个打开盖子,一个个香味扑鼻,逐渐浸润我的身心,让我沉醉不知归路,让我的全身无时无刻不是它的味道。

高山仰止,景行行至。我知道高庙博大精深,厚重远播,不是我年儿半载就可以悟透学深细照笃行的。向年轻有为、厚德载物、严于律己、兢兢业业的书记学习,向拼搏奋斗、一丝不苟、干脆利落的镇长学习,向村干部、群众和实践学习,不断提升历练自己,因为我要补上乡镇工作经历这一课,一切都是即辛苦又新鲜的难忘记忆。


高山仰止,景行行至。我知道高庙博大精深,厚重远播,不是我年儿半载就可以悟透学深细照笃行的。向年轻有为、厚德载物、严于律己、兢兢业业的书记学习,向拼搏奋斗、一丝不苟、干脆利落的镇长学习,向村干部、群众和实践学习,不断提升历练自己,因为我要补上乡镇工作经历这一课,一切都是即辛苦又新鲜的难忘记忆。

10.信心满满
每位当代作家都有自己创作的发源地:莫言的高密东北乡,贾平凹的商州乡村,阿来的嘉绒藏区,迟子建的冰雪北国,刘震云的延津世界,毕飞宇的苏北水乡,梁鸿的邓州梁庄……这些中国当代文学版图里的著名风景,也是作家们生活过的故乡。


我作为一个有文学爱好的乡镇基层党员干部,也在苦苦寻觅自己文学创作的故乡,我把它就定为高庙。因为这里有太多的文化、太生动的故事、太伟大的精神需要我沉下心来,发现、挖掘、汲取、升华,它完全具备成为我在搞好工作为民服务之余、今后文学创作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

走出玄妙观,走进高庙,我觉得自己没有走远,依然信誓旦旦,信心满怀。每天早上七点半,迎着东边喷薄而出的太阳,我驱车向高庙进发,每天都要过的极度充盈而有意义,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走进高庙,心情激动;走进高庙,喜不自胜……

走出玄妙观,走进高庙,我觉得自己没有走远,依然信誓旦旦,信心满怀。每天早上七点半,迎着东边喷薄而出的太阳,我驱车向高庙进发,每天都要过的极度充盈而有意义,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走进高庙,心情激动;走进高庙,喜不自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