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乡村振兴局强化“四个抓手” 扎实推进脱贫和监测劳动力技能增收
2022-06-15 10:36:10 来源:中新河南网 责任编辑:李克选
中新河南网6月14日电(李克选 李涵玉 王申)今年以来、南阳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的决策部署,以“抓排查、抓联动、抓破解、抓整合”等为抓手,多措并举,重抓重推,坚持以脱贫和监测对象劳动力技能增收为导向,扎实推进应培尽培、能持证尽持证的工作任务,截至目前,全市乡村振兴系统累计培训21402人次,新增技能人才1608人,高技能人才470人,“四类人才”413人。
一、抓排查,底子清、台账明。一是澄清愿培人员底子。把“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纳入南阳市开展的“四查四促”专项行动中,进行“拉网式”排查澄底,建立培训就业需求台账,动态更新、全程跟踪、因人施策,实现培训需求和务工需求“双对接”。二是澄清帮扶企业底子。积极对接全市登记在册的160家省市县帮扶龙头企业,建立需求台账,推送用工信息。三是澄清在外人员底子。针对在外务工脱贫和监测劳动力,通过帮扶人电话联系动员,收集培训意愿,鼓励帮助其在就业当地培训或参加线上培训取证,跟踪落实培训补贴、一次性交通补贴。四是澄清在校生底子。协调驻宛大中专院校,对全市脱贫家庭和监测对象家庭中的大中专在校生进行全面摸排,跟踪服务,确保毕业即取证。通过排查,目前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7018人,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5644人。
二、抓联动,聚合力、强推动。一是市县联动。市、县两级乡村振兴局成立工作专班,专人负责做好与培训评价机构、大中专院校对接,专人组织保障人员,专人录入数据,专人建立台账,专人审核佐证材料。二是部门联动。与市人社、工信、教育、农业农村等部门沟通协调,一方面了解掌握相关政策,确保正确指导各县市区工作开展,另一方面及时做好信息共享。三是品牌联动。指导县级将技能培训与县域特色产业紧密结合,积极认定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和职业学校为培训评价机构,建立县域内自主评价体系,打造优势专业,创出县域产业就业品牌。
三、抓破解,应持证、尽持证。一是破解持证增收难点。积极与企业对接,针对用工需求,开展“订单式培训”,鼓励培训机构开展“送培训下乡”活动,采取“田间地头”、“农户+企业(农民合作社)”培训、居家手工技能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二是破解疫情影响难点。支持培训机构在疫情影响下推行“线上培训”,组织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劳动力通过网络参加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如唐河县积极动员开展核酸采样、检测员和环境与物品消毒员线上培训,目前已取证300人。三是破解毕业生考证取证难点。与市内大中专职业技术院校主动对接,掌握在市内就读的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2022年应届毕业生底子,在毕业出校时及时发放“双证(毕业证+技能证)”,实现毕业即持证。
四、抓整合,政策帮、资金扶。一是以奖代补扶持。采取产业奖补、务工奖补等形式,予以重点扶持,鼓励引导培训持证的脱贫和监测劳动力积极发展种植、养殖、加工等特色产业,做到受培训、能持证、做产业、有就业有机融合。去年以来,仅淅川县就发放产业奖补资金7197万元、务工奖补资金1483万元。二是融合载体助推。将雨露计划中的职业教育、短期技能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致富带头人培训与“技能人才”、“四类人才”培育相结合,对符合条件且已经培训发证的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及时落实好培训补贴。截至目前,发放培训补助142.75万元,职业教育补贴1905.75万元。三是专项资金补贴。鼓励县级设立“人人持证、技能河南”专项补助资金,明确参训补助标准,使未列入“雨露计划”补助范围的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也能够享受到参训补贴。内乡县整合“雨露计划”、涉农、产业奖补、务工补贴等资金,设立“人人持证、技能河南”专项补助资金,今年以来发放1087.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