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南阳 > 要闻 >

热线:0371—65710329 信箱:hntyxww@126.com

南阳市:巩固成果促衔接 创新高效抓振兴
2022-03-01 16:22:51   来源:中新河南网   责任编辑:李克选
  中新河南网2月28日电(李克选 胡志文 马作军)为落实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强调的“我们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2021年,南阳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按照“强基固本、增量提质、赓续推进”的思路,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统筹推进有效衔接,着力打造乡村振兴“南阳样板”,实现了“一人不返贫、无人新致贫”目标,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书写了“十四五”开局之年乡村振兴的南阳答卷,全市90.16万脱贫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稳定解决、1112个脱贫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7个脱贫县接续发展。全省“万企兴万村”行动启动大会在我市举行,《南阳市因贫施策、激发内生动力,不让一个脱贫户返贫》《南阳扶贫记》《南阳重耕》《南阳市发展特色产业、铺就乡村振兴之路》《南阳市开展“四提四稳”专项行动助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互促互融》等典型经验被中央内参、省委办公厅内刊、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河南日报等刊发,副省长武国定作出专题批示。

  一、着力载体驱动,有解思维破难题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阳关于“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殷殷嘱托,坚持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聚焦重点关键,坚持问题导向,下足绣花功夫,创新载体求突破,拓宽渠道固成果,走正走好了水源地南阳高质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之路。
  (一)突出党建引领,配强基层堡垒。围绕农村产业不强、基层治理有待提升等难题,以全域党建为总揽,坚持“地域相连、产业相近、模式相同、需求互补”,突破地域、层级、体制壁垒,采取村村联、村企联、强弱联等方式“跨村联建”党组织,把选优派强带头人作为联建要素,注重选取辖区内村、企业等党组织负责人,吸纳有技术、有资源、有能力的党员,聚合“雁阵效应”,构筑覆盖广泛的组织体系,先后组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联合党总支569个、联合党支部1876个、联合党小组4366个,做到有脱贫人口、监测对象的地方就有联合党组织。
  (二)开展“四提四稳”,筑牢返贫防线。为有效破解部分地方存在的脱贫攻坚胜利后“歇一歇、等一等”消极懈怠思想,彻底扭转一些基层干部出现的“干什么、怎么干”疑惑迷茫心态,从4月份开始,扎实开展以“提升监测帮扶力度稳脱贫、提升带贫产业就业质量稳务工、提升四集中兜底水平稳保障、提升扶贫车间效能稳运行”为主要内容的“四提四稳”专项行动,坚持把落实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完善帮扶机制作为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重要抓手,形成了“抓机制、强化制度保障,抓关键、强化预警监测,抓落实、强化精准帮扶”的“三抓三强化”工作法,制发了《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实施方案》《“双业”攻坚扶持实施方案》《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五特”经济建设八大产业集群的意见》文件,筑起扎牢防止返贫堤坝。全市累计排查116.2万户416.7万人次,共识别纳入监测对象23505户73071人,培育特色基地1580个,打造农业产业化集群32个,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625家,7.8万余户脱贫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参与务工、辐射带动、保底回收等多种模式实现增收,公益性安置脱贫劳动力10.92万人次;打造打响唐河保安、邓州护工、镇平玉匠、南召绣女、社旗渔工、方城电焊、内乡建筑等对外劳务品牌,全年累计转移就业脱贫和监测对象劳动力28.34万人。
  (三)决战“四季度”,把准攻坚方向。为实现2020年以来各级督查巡查、暗访调研、审计监督反馈问题清零,从10月份开始,利用三个月时间,集中开展决战“四季度”专项行动,集中打好“双业”提升、政策落实、防返贫监测帮扶、扶贫项目资产管理、衔接资金和项目建设、脱贫村“双基”提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扶贫车间运营整治、政策宣传、基础信息精准提标、“双貌”提升、驻村帮扶、责任压实等“十三大”攻坚战,排查整改问题,补齐弱项短板,提升工作质量。全市排查整改问题968条,发展1.3万个扶持项目,建成1929家规模以上种养殖企业、170个帮带龙头企业、3882个帮带合作社,投入财政衔接资金21.49亿元,新增小额扶贫信贷10.79亿元、惠及脱贫户(监测对象)3.48万户,累计发放精准扶贫企业贷32.57亿元,谋划入库项目3069个,投资总规模达到42.54亿元。
  二、锚定重点任务,巩固成果保持续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做到思想不懈怠、工作不断档、责任不缺位,聚力巩固成效,倾斜优化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政策,持续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政策,稳健推动兜底保障政策。一是聚焦“应学尽学”,筑牢义务教育保障防线。建立健全控辍保学动态监测机制,日报告、周汇总、月通报,早发现、早劝返、早安置,实现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的脱贫户(监测对象)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无人失学、无人辍学。二是聚焦“应保尽保”,筑牢基本医疗保障防线。对全市所有脱贫户、监测户落实县域内住院先诊疗后付费、大病救治、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健康体检等健康帮扶政策,全年共对13.086万人次住院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免收住院押金5.35亿元;对18154名患30种大病人员全部开展专项救治;对47.3261万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开展家庭医生签约及精准健康服务。对低保对象、脱贫不稳定人员和边缘易致贫人员等给予不低于30元的定额补贴,实现参保全覆盖,全年对脱贫人口基本医保住院报销12.99万人次4.01亿元,大病保险报销3145.68万元,困难群众大病补充保险报销951.53万元,医疗救助补助4246.4万元,“政康保”累计赔付160万人次、5954万元,住院实际报销比例达到74.37%,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到84.85%。
  三是聚焦“应改尽改”,筑牢住房安全保障防线。将攻坚期内的农村危房改造“四类对象”调整为易返贫致贫户、低保户、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家庭等,力争实现由攻坚期内“有安全住房”向过渡期内“高品质好房”的转变,发现一户、鉴定一户,提升一户。2021年超计划完成中央、省下达我市农村危房改造1408户任务,做到住人不危房、危房不住人。四是聚焦“饮水安全”,筑牢饮水安全保障防线。全年共争取上级水毁资金6.28亿元、农村饮水安全资金5336万元,建成集中供水工程4447个行政村,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3%、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1%。五是聚焦“应兜尽兜”,兜牢综合保障防线。实施“阳光家园计划”,为4613名16-59岁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提供每人每年1500元补贴标准的托养照护服务。提高补助标准,将全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4660元,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基本生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6060元,累计支出低保资金9.6亿元、特困供养资金4.1亿元、支出临时救助资金0.2亿元,惠及农村低保对象47.1万人、农村特困供养人员8.1万人、孤儿或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补助4908人;政福保工程累计赔付858起1354万元,政康保工程累计赔付160万人次5954万元;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和重度残疾人护理“两项补贴”23.84万人次1.29亿元。六是聚焦“搬得稳、能发展、可持续”,筑牢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防线。强化产业培育,做到每个安置点(社区)产业基地、扶贫车间、光伏电站全覆盖,形成了多项目叠加增收的收入机制,带动48848名搬迁群众脱贫。强化公共服务配套,做到每个安置点(社区)服务中心、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卫生室、文化广场全到位。强化社区管理,按照“群众搬到哪里、支部建到哪里、服务跟到哪里”原则,做到每个安置点(社区)党组织建设全覆盖。强化社区融入,围绕移风易俗,建立了村规民约,开展清洁家园行动、庭院美化创建评比、文明家庭评比等活动,充分激发搬迁群众的内生动力。与此同时,狠抓金融扶持、电力帮扶、生态帮扶、交通帮扶、扶贫助残等行业政策落实,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毫米”,让群众切实享受国家政策的礼包,切实增强了获得感、满意度。
  三、建立“四项机制”,树好导向强作风
  建立“奖、惩、减、严”四项工作措施,充分激发广大党员干部接续奋战、务实重干的动力活力,以严之又严、细之又细、实之又实的硬作风,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坚强保证。一是以奖表先机制。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县乡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范围,科学设置指标,提高考核实效,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一线选人用人。特别是在今年乡镇党委换届中,优先选用72名驻村第一书记、14名驻村工作队员、6名优秀村支部书记进入乡镇党政领导班子。二是以惩促后机制。召开4次推进会议、21次调度会议,曝光暗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负面典型专题片4期、通报问题386条,周暗访综合评价后三位的县市区委副书记和后三位的乡镇党委书记大会公开检讨发言,周暗访综合评价后三位的县市区党委、政府和党政分管同志,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予以全市通报批评,对存在严重问题的县市区行业部门和乡镇28名科级以上干部,进行了约谈提醒。三是以减松绑机制。认真落实为基层松绑减负的要求,用好国家和省精准扶贫信息管理平台,发挥大数据监测、分析决策、指挥调度等作用,减少基层填表报数;严控乡村振兴系统发文数量,绝大部分会议采取视频会形式,减少整合会议,切实为基层减负,让基层干部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抓工作推进。四是以严明纪机制。严格衔接资金项目管理和扶贫资产监管,市、县衔接财政资金分配结果一律公开,县乡村衔接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情况一律公告公示;分类摸清2013年以来扶贫项目形成的资产底数,对资产所有权、使用权、现状等确权登记,坚决防止扶贫资产闲置、流失现象发生。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豫ICP备2021035336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