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河南社会 >

热线:0371—65710329 信箱:hntyxww@126.com

信阳平桥邢集镇:念好山林“致富经”奏响“乡村振兴曲”
2022-08-15 10:43:39   来源:中新河南网   责任编辑:邱迎
    中新河南网8月15日电(苏文军 陈金花)位于国家级森林公园天目山脚下的信阳市平桥区邢集镇罗楼村,自然生态资源丰厚,适宜多种中药材、经济林木种植,是发展林下经济的绝佳之地。罗楼村返乡成功人士马晓辉带头创立信育园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荒山造林,探索种植速生泡桐、花椒和苍术、黄精、桔梗等中药材,尝试发展林下经济,带动周边困难群众和村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该合作社已在罗楼村流转荒山荒坡、空闲地、撂荒地1500余亩,总投资1000余万元,间作套种苍术、黄精、桔梗、药栀子等中药材近300亩,发展花椒、皂角种植300余亩,种植泡桐树500余亩,迷迭香200余亩,建成中药材苍术、花椒、泡桐树种植及黄精育苗示范基地4个,累计带动贫困户成功脱贫344户,使贫困户户均增收3600余元。2018年以来,罗楼村依托信育园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入股分红方式,使村集体经济年增收3万余元。
    细谋划,念好山林“致富经”。该合作社通过“党组织+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围绕“扩药、兴林、带种植、强劳务”的发展思路,带动罗楼及周边村群众大力发展苍术、黄精、皂角、桔梗、药栀子等特色中药材和速生泡桐、花椒种植产业,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切实增强了其内生动力和自身“造血”功能。一是流转土地促增收。合作社出资流转本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三类户”等困难群众荒山、荒坡,每年支付其荒山、荒坡租金,切实增加困难群众收入。二是组织务工促增收。合作社本着“贫困户优先务工、困难群众就近用工”的原则,每年优先雇佣当地贫困村民及周边村困难群众到种植基地做临时工,让困难群众通过务工增加收入。据初步了解,合作社每年在用工需求量大的时候,每天需要用工200余人,长年固定用工近80余人,主要以附近脱贫户、低保户、残疾人等困难群众为主,基本上女工工资80元/天,男工工资120元/天,拖拉机手工资230元/天,仅务工收入一项,可使困难群众年均增收至少8000元以上,固定务工人员人均年收入近2万元。三是签订代种协议促增收。动员困难群众与合作社签订代种协议,对签订代种协议的村民,合作社免费供苗、供药、供肥和提供技术服务,村民通过领取代种金增加收入。
    重创新,奏响“乡村振兴曲”。近年来,信育园种植业合作社积极创新产业发展模式,从依靠拼资源、拼投入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加快向注重产品精深加工的第二产业和推动产品流通的第三产业方向延伸。
    2021年,信育园合作社引入花椒“干制-包装”生产线,打造天目山大红袍花椒特色产业品牌,实现了从产品优势到商品优势的转变,每亩花椒收入达6000余元。理事长马晓辉秉承市场化的经营发展理念,深入各地找销路,成功与多家公司签订订单收购框架协议,发展“订单农业”,确保苍术、黄精、桔梗、药栀子、泡桐、迷迭香等作物广销全国各地。同时,以林下经济产业为依托,以天目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为基础,投资140余万元兴建民宿,延伸发展生态休闲、森林康养体验观光旅游产业项目,着力打造天目山脚下集种植、观光、生态休闲、民宿康养为一体的旅游观光休闲生态产业园。
    如今的信育园种植专业合作社,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新路子,不仅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而且推动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成为邢集镇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一张崭新名片,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今后,邢集镇将持续扩大中药材苍术、黄精及花椒、皂角、泡桐树、迷迭香等林下特色产业种植规模,全力打造林下经济产业新品牌,形成天目山农业产业集群,让林下经济化身产业发展“新引擎”,助力乡村产业振兴跑出“加速度”。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豫ICP备2021035336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