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返乡植“金”引领乡村振兴
2025-11-15 20:08:00 来源:中新河南网 责任编辑:王鹏
中新河南网11月15日电:11月11日凌晨,项城市孙店镇古汝河边的汝阳刘村还沉浸在墨色里,刘永涛已经打着手电走进了他的藏红花种植基地。手电光柱扫过,一垄垄田地里,紫蓝色的花朵悄然绽放,每一朵花瓣中央,三条细长的红色花丝娇嫩欲滴。他小心翼翼地弯腰,用镊子夹起花丝,动作轻柔得像在触碰婴儿的脸颊。这片盛开着紫蓝色花朵的田地,是刘永涛脱下军装、放弃舒适工作后,开辟的另一个“战场”。
从军营、法官到“农业新兵”

2016年12月,在部队服役满5年的刘永涛回到家乡,开始跟着父亲汝阳刘毛笔第66代传人刘好亮在鹿邑县天地人笔业学习毛笔制作,后被分配到鹿邑县人民法院。去年10月,32岁的他放弃了舒适的工作,做出了一个让朋友和家人都意外的决定:回老家种植中药材。
细心的刘永涛注意到,家乡平原地带肥沃的土壤和适宜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发展中药材等高价值农业。经过深入调研和几次到安徽亳州(中国四大药都之一)学习取经,他将目光投向了被誉为"红色金子"的藏红花(又称西红花)。
“啥?红花?咱们这平原地带,能种那金贵东西?”村干部第一次听说刘永涛要回来种植被称为“软红金”的藏红花时直摇头:“听说这东西比金子还贵,但咱们庄稼人,伺候得了吗?”
永涛没多解释,他凭着一箱专业书籍及几箱价值不菲的藏红花种球,在村头自家的10多亩地里开始做试验。他认真记录分析的数据告诉他:亳州能种的药材在项城也一定能行。
从攻坚克难到合作共富

2024年秋播开始后,刘永涛满怀希望地开启了他的“植金”旅程。为确保万无一失,他在田间蹲了整整2个月,记录温度湿度,调整土壤酸碱度。从幼苗破土,到保水施肥排涝,今年11月,这片习惯了玉米小麦的土地,第一朵藏红花如期在晨雾中绽放,看着刘永涛从花中取出那几根红色花丝,好多村民依然用质疑的口气问:“就这三根丝,真能这么值钱,真比种粮食收益高?”
“这是藏红花的花蕊,上等的每克能卖到100多元。一亩地能产1公斤到2公斤干花丝。”听完刘永涛的话,乡亲们都愣住了。虽然不知道藏红花的功效用途,但他们明白,这肯定比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作物值钱。
“就这小小一罐,真能卖上千块?”这几天,藏红花的盛花期来了,最紧张的采摘季也到了,村民们第一次看见那些细小的花丝经过烘干、筛选后,被打包装进特制的密封罐。当收购商当场结算,把钱交到刘永涛手上时,连当初质疑声最大的村干部也没忍住、凑过来看了又看……刘永涛粗略算了算,种藏红花最保守每亩地收入也将超过3万元,是种玉米的20多倍。
从零星种植到共谋振兴

“藏红花浑身都是宝。成品‘干花丝’由广州白云山、北京同仁堂等知名药企业‘兜底’回购,我接下来会请来‘外援’,引进低温萃取、冻干锁鲜等先进设备,投资建设现代化加工车间,合作开发藏红花茶、精油、浸膏等多种高附加值产品,积极打造自主品牌,持续拓展藏红花的产业链。我还会通过电商平台,将系列产品卖到了全国各地,甚至出口海外……”刘永涛深知“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个人成功不是终点。他准备发起成立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仿照部队的“传帮带”模式,动员村民一起干,实现合作共富奔小康。

面对群众的“种这金贵玩意儿,我们赔了怎么办?……”等重重顾虑,刘永涛给乡邻们立下“军令状”:“技术我免费教,种球我先垫,赚了钱是大家的,赔了算我的!”他准备开启“传帮带”模式,采用 "党建+公司+集体收益+群众分红" 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入“土地流转得租金、入园打工得薪金、入股合作得股金”的多元增收方式,统一提供种球,统一标准化管理,统一品牌销售……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等多种方式,让群众深度参与产业发展,让村民变股东,农民变工人,足不出村就可转移就业,让持观望态度的村民们实现“种植零风险、收入有保障”。他会持续带动乡亲们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了一条可行之路,通过中药材种植和深加工,为家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