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考曾因“风沙、内涝、盐碱”闻名,虽经多年治理,次生盐碱地仍如“顽疾”制约发展。七年前,几名在外求学的兰考学子看着家乡土地贫瘠、乡亲发愁的模样,受焦裕禄“治沙精神”感召,决心用专业知识改变现状。在一位兰考籍教师的鼓励下,他们将目光投向耐盐碱且经济价值高的黑枸杞——这既是改良土壤的“生态利器”,也可能成为乡亲的“增收法宝”。
为找到适配品种,团队利用假期奔赴西北四大黑枸杞种植基地,引种8个优质种源;返校后在实验室反复筛选培育,在兰考盐碱地试种监测。七年里,他们顶烈日测土壤数据、冒风雨护幼苗生长,经历过成活率不足30%的挫败,也熬过挂果率低的难关。上千次试验后,专为兰考盐碱地“量身定制”的“裕兰一号”终于培育成功:其根系能分泌酸性物质改良土壤,耐盐碱能力突出,结出的果实花青素含量高,成了名副其实的“黑金果”。
“好种子还得配好技术。”团队在实践中发现,兰考浅层地下水易导致土壤返碱,雨季还会让成熟果实裂果。他们独创“垄沟+暗管排水”技术,通过深层排盐有效遏制返碱;针对裂果难题,研发可伸缩防护膜,将裂果率从30%以上降至4%。同时摸索出“滴灌节水种植法”,比传统灌溉省水50%以上,还能减少盐分上浮。
为让农户“敢种、会种”,团队编写了图文并茂的《“裕兰一号”种植手册》,涵盖育苗、施肥、修剪等全流程;推行“五统一”标准——统一供苗、统一农资、统一技术、统一品牌、统一销路,从源头保证品质。他们还优化采摘后处理流程,通过分级筛选、低温晾晒保留果实营养与品相,让“裕兰一号”有了过硬口碑。
“以前这地种啥死啥,现在一亩能挣7000多块!”兰考县城关乡种植户老赵算起增收账,难掩笑意。为打消农户“种不活、卖不出”的顾虑,团队不仅上门手把手教学,还联合集创生态、好想你等企业签订保底价收购协议,农户可土地入股,也能到种植基地务工。
如今,“裕兰一号”已覆盖6县32个应用点,累计带动210余户农户增收。在城关乡李寨村的示范田里,黑枸杞间套种的花生、辣椒也长势喜人,“一地多收”的模式让盐碱地效益再提升。据统计,仅2024年,当地种植户年均增收超2.8万元,昔日的“闲置地”成了“聚宝盆”。
“焦裕禄书记种泡桐治风沙,我们种枸杞改盐碱,都是为家乡出力。”团队成员说。目前,“裕兰一号”种植技术辐射面积已达1240亩,带动更多盐碱地“变身”。这颗凝结着青春与智慧的“黑金果”,不仅改写了兰考盐碱地的“贫瘠史”,更见证着新一代青年用知识反哺家乡的责任与担当。
从战胜“三害”到如今学子七年扎根中盐碱治理,用“裕兰一号”实践出“改良土地、科学种植、带动致富”的新路,兰考的年轻一代在家乡土地上交出了闪亮的青春答卷。这颗“黑金果”,饱含学子对家乡的深情,闪耀着知识在实践中转化的光芒!(河南职业技术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