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史崇德中修德正身
2021-04-13 17:41:19 来源:中新河南网 责任编辑:李书济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在学习党史中,做到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学史崇德”要求,应注重从红色基因中汲取道德营养,升华道德品质,在赓续精神血脉中强化道德自律,砥砺道德实践,鼓起踏上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运用好历史思维,承接好历史担当,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德,乃立人立业之本。《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有言:“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人们常说:“德位相配,素位而行”。古往今来人们更是把德当做评判一个人的重要标准,德在当代常指道德、品德,(又)引申为贤明之士;名则是指名声,威望,引申为有名望的人,但要想成为一个有名之人,首先应成为一个有德之人。
被世人尊称为天下圣人之师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创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育弟子三千,不畏千难万艰而周游列国,甚至在陈国被困而绝粮七日。孔子及弟子此举,只为传播“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得以让更多平民百姓知礼懂德。他同时把德上升到国家层面:“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以肺腑之言劝说君主施行“德治”。也正是因为他在德上的造诣,才被后世尊称为“千秋帝王之师,万世人伦之表”。又如北宋的富弼,从小勤勉读书,心系百姓。入仕之后,很快成为朝廷重臣。宋仁宗庆历二年,北方的契丹率兵压境,要求宋朝割让大片领土。国难当头,富弼受命前往契丹进行谈判。在与自己自己敌交涉中,他先天下之忧而忧,丝毫不顾个人安危,成功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宋仁宗庆历八年,黄河决堤,致使河北70余万灾民背井离乡,流亡东京。当时被贬青州的富弼听说后,连忙张贴榜文募集粮食运往灾区,帮灾民渡过难关,百姓们纷纷称颂他的功绩,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称赞他“三世辅臣,德高望重”。由此可见,有好的德性,才会有好的名声,有好的德行,就会有好的名声。这也正是形端表正,德建名立的真实体现。
“德者,成和之修也”。开国领袖毛主席曾指出,共产党员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指出,“提高我们的革命品质和工作能力,每个党员都必须从各方面加强自己的锻炼和修养”。周恩来同志在《我的修养要则》中说,坚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还有许许多多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先进模范用行动树立起共产党人“惟修炼,方可坚强党性、崇高品德”的光辉榜样。这一批批视死如归、顽强奋斗、忘我奉献的先进典型,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这是激励党和人民事业前行的强大精神能量。
“德不优者,不能怀远。”回望党的历史,从延安时期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告诫,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赶考”的警醒,是从历史经验、历史规律上思考和应对党面临的风险挑战;从革命年代对贪污犯肖玉璧的判决,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对腐败分子刘青山、张子善的严惩,是崇德倡廉、反腐正风艰巨性和长期性的深刻警示。每一次向历史回眸,都是一次精神洗礼和心灵的警醒。征途漫漫虽修远,上下求索定功成。广大党员须在守德致远上下功夫,自觉践行忠诚老实、公道正派、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品格,严于律己,以俭养德、廉洁齐家,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使自己无论面对任何考验,都能挺直精神脊梁。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对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来说,不仅要熟悉党史国史,更要深刻掌握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精神内核。我们党从苦难走向辉煌,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敢于斗争、勇于探索、不断前进等伟大精神始终贯穿其中,这是激励继往开来、奋勇向前的永恒动力、不竭动能。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青年大学生在学史崇德中,应自觉把加强党性和品德修养作为终身课题,弘扬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提升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道德修为。要以德修身、以德立行、以德服众。要保持对党的忠诚之心、对人民的感恩之心、对事业的进取之心,成为新时代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作者:张航(北方民族大学数信学院)
德,乃立人立业之本。《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有言:“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人们常说:“德位相配,素位而行”。古往今来人们更是把德当做评判一个人的重要标准,德在当代常指道德、品德,(又)引申为贤明之士;名则是指名声,威望,引申为有名望的人,但要想成为一个有名之人,首先应成为一个有德之人。
被世人尊称为天下圣人之师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创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育弟子三千,不畏千难万艰而周游列国,甚至在陈国被困而绝粮七日。孔子及弟子此举,只为传播“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得以让更多平民百姓知礼懂德。他同时把德上升到国家层面:“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以肺腑之言劝说君主施行“德治”。也正是因为他在德上的造诣,才被后世尊称为“千秋帝王之师,万世人伦之表”。又如北宋的富弼,从小勤勉读书,心系百姓。入仕之后,很快成为朝廷重臣。宋仁宗庆历二年,北方的契丹率兵压境,要求宋朝割让大片领土。国难当头,富弼受命前往契丹进行谈判。在与自己自己敌交涉中,他先天下之忧而忧,丝毫不顾个人安危,成功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宋仁宗庆历八年,黄河决堤,致使河北70余万灾民背井离乡,流亡东京。当时被贬青州的富弼听说后,连忙张贴榜文募集粮食运往灾区,帮灾民渡过难关,百姓们纷纷称颂他的功绩,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称赞他“三世辅臣,德高望重”。由此可见,有好的德性,才会有好的名声,有好的德行,就会有好的名声。这也正是形端表正,德建名立的真实体现。
“德者,成和之修也”。开国领袖毛主席曾指出,共产党员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指出,“提高我们的革命品质和工作能力,每个党员都必须从各方面加强自己的锻炼和修养”。周恩来同志在《我的修养要则》中说,坚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还有许许多多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先进模范用行动树立起共产党人“惟修炼,方可坚强党性、崇高品德”的光辉榜样。这一批批视死如归、顽强奋斗、忘我奉献的先进典型,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这是激励党和人民事业前行的强大精神能量。
“德不优者,不能怀远。”回望党的历史,从延安时期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告诫,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赶考”的警醒,是从历史经验、历史规律上思考和应对党面临的风险挑战;从革命年代对贪污犯肖玉璧的判决,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对腐败分子刘青山、张子善的严惩,是崇德倡廉、反腐正风艰巨性和长期性的深刻警示。每一次向历史回眸,都是一次精神洗礼和心灵的警醒。征途漫漫虽修远,上下求索定功成。广大党员须在守德致远上下功夫,自觉践行忠诚老实、公道正派、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品格,严于律己,以俭养德、廉洁齐家,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使自己无论面对任何考验,都能挺直精神脊梁。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对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来说,不仅要熟悉党史国史,更要深刻掌握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精神内核。我们党从苦难走向辉煌,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敢于斗争、勇于探索、不断前进等伟大精神始终贯穿其中,这是激励继往开来、奋勇向前的永恒动力、不竭动能。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青年大学生在学史崇德中,应自觉把加强党性和品德修养作为终身课题,弘扬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提升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道德修为。要以德修身、以德立行、以德服众。要保持对党的忠诚之心、对人民的感恩之心、对事业的进取之心,成为新时代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作者:张航(北方民族大学数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