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持续增长
2022-01-18 15:49:10 来源:大河报 责任编辑:邱迎
我国人口零增长会比预期提前将近5年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陈卫指出,过去的多数人口预测中国出现人口零增长甚至负增长预计是在2027年以后,但根据目前的人口变化和新出生人口数据,中国人口零增长会比预期提前将近5年。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个研究团队提出了一个零增长区间的概念。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解释,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相差100万的时候,就处在人口零增长区间,“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口会进入零增长区间。零增长区间的时间可能延续5年甚至更长时间,等人口变化稳定之后,才能确定是否进入负增长阶段。
陈卫预计,未来中国10到20年人口的自然增长不会一直持续下降,会在零增长附近波动,也可能会出现负增长但不会有快速负增长。
山东社会科学院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崔树义表示,2021年我国人口增量仅48万人,这意味着2022年,我国或许就将迎来总人口的“零增长”。“这比之前人口学界的预测要提前好几年。而且我们目前尚看不到分省的数据,但我预计有不少省份在2021年已经出现人口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崔树义指出。
多因素叠加致新出生人口下降迅速
贺丹总结了我国出生人口快速下降的原因为四大效应叠加,包括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效应、育龄妇女规模下降效应、生育主体代际更替效应、新冠疫情下的延后效应。
“经济社会发展成为生育率下降的主导因素,比如受教育水平、人口流动与城镇化水平、社会保障福利水平提升。”贺丹告诉记者,加上“十四五”时期生育旺盛期妇女规模加速下降,从2020年的1.41亿将降至2025年的1.11亿,年均减少620万人。
这两年发生的新冠疫情对于生育的影响十分明显。贺丹表示,新冠疫情发生以后,许多人都面临工作不稳定,收入减少,有调查显示约30%原有婚育计划人群推迟安排。
什么是生育主体代际更替效应?贺丹解释,目前90后成为生育主体,90后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他们的婚姻观念,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和对自我发展的要求,跟前面几代人相差较大。他们初婚初育年龄延后,不婚不育比例上升。
“生育率走低,除了妇女生育意愿低这个内在因素,还有一个重要的外在因素就是婚姻推迟。”陈卫告诉记者,目前他正在做婚姻推迟方面的系统研究,希望探讨中国婚姻推迟的特征和决定因素,提供政策建议。
崔树义指出,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处于生育旺盛期的育龄妇女人数大幅度减少,每年减少大概300多万。另一个直接因素是此前我国二孩政策的“红利”消失,有生育意愿的人群的生育潜能已经释放。加上现在初婚年龄不断推迟,生育年龄也不断延后,我国的总人口增量在不断下跌。
如何看待我国的人口形势
“90后婚育突然变化,与社会变迁有很大关系。”陈卫表示,需要把短暂的人口变化放在更长远的时间来考察,不要觉得目前的低生育率就非常可怕。
面对我国当前的人口形势,贺丹总结了四点:不要恐慌、高度重视、冷静分析、精准应对。
去年中央发布《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并取消社会抚养费等制约措施、清理和废止相关处罚规定,配套实施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贺丹表示,《决定》是中央在深入研判人口变动态势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在配套措施中都有针对性安排,所以面对目前生育率下降的趋势不要恐慌,但也要高度重视。
贺丹指出,如果应对得当我国的生育率还是有增长空间,关键是要找准政策的着力点,精准施策。
在陈卫看来,经济补贴对于鼓励生育是可以起到部分作用的,但各种配套政策需要深入论证、精准施策。
“关键是给多少、怎么给,补太多了国家负担不起,而且会违反经济规律,给少了也没有刺激作用。”陈卫表示。
崔树义表示,刺激生育需要从实际出发。崔树义指出,刺激人们的生育意愿,需要“从一孩开始”,因为有些人连一孩也不生了。“我国已经出台不少刺激生育的政策,但在宣传教育这一块,还没有完全跟上。另外,更重要的是要从社会经济政策方面做进一步调整,切实减轻生育给个体带来的压力。”崔树义说。
本版除单独署名外,均综合新华社、澎湃新闻、21世纪经济报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