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血”的她晕血却坚持13年献血
2021-02-26 16:44:35 来源:中新河南网 责任编辑:刘卫然
中新河南网驻马店2月26日电(通讯员 梁少桢)“熊猫血”是血型的一种,有这种血型的人和大多数人的血型没有区别,但是一旦遇到危险和疾病需要输血的时候就会有大问题,很难找到血源。当某种血型在人群中分布的比例低于1:1000时,就被称为“稀有血型”,这些血型的血液就是“熊猫血”。“熊猫血”在不同人种间的分布差异很大,以Rh(-)血型为例,该血型的血液在白种人中占比较高,约为15%;在黑种人中占比5%;在黄种人中占比1%;在中国汉族人中仅占比0.3%,所以对于中国汉族人来说,Rh(-)血型的血液实在是当之无愧的“熊猫血”。

杨兰芳今年50岁,是一名新蔡县古吕镇便民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2002年杨兰芳第一次和同事一起参加无偿献血,由于紧张,当场就晕了过去,由于献血没成功,那个时候杨兰芳还不知道自己是“熊猫血“。2007年,杨兰芳在驻马店市解放路看见献血车,再次鼓起勇气走上献血车参加献血,一周后的晚上她正为10周岁的孩子过生日,突然接到电话得知自己竟然是“熊猫血“,她从血站电话回访中了解到“熊猫血”的人群在出现临床用血时只能自救或互相帮助献血,身为稀有血型去帮助同类人群的意义重大。那个时候杨兰芳紧张的连饭都没有吃下,得知自己的血型跟别人不一样,一时间不知所措。后来,杨兰芳受到血站邀请,参加稀有血型联谊会,通过对稀有血型的了解,她认识了许多和自己一样血型的人,从他们分享的经历知晓这种血型只能互帮互助。
“我并不是一个觉悟很高的人,我是因为感动才坚持去帮助他人。”杨兰芳回忆,2011年她去郑州做了一个手术,当时就需要医院备血,由于自己是稀有血型,等候手术安排就是等待能否有人献血,那种焦灼一直持续到有爱心人士为她捐献了做手术的血液,“从那以后,我接到血站询问献血的电话,我答应前往献血点为别人献血。”
2019年,杨兰芳中午赶到献血点,献完血以后晕血了,周围的医护人员热情服务,让她躺在沙发休息,并给她递来面包和牛奶,稍作休息后,她起身正准备离开,车长十分关心询问她的身体情况,让护士陪同送她回家,那件事让她印象深刻:“原本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以后就不献了,但是采血护士们太热情了,真是令人感动,其实家里从一开始是反对我献血的,长年的坚持,慢慢的影响了家里人的观念。”
杨兰芳说:“比起许多积极捐献血液的献血者,我算献血献的少的,同事有的都比我捐献的多。”没错,普通的献血者献完血后,间隔期超过6个月就能参加献血,但是杨兰芳这类“熊猫血”献血者不行。如果患者需要急救用血,恰好是稀有血型,血库通常是没有库存的,只能临时预约,从招募电话到报名参加无偿献血,再到制备后发往临床,每一个招募电话响起都是在争分夺秒的挽救生命。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招募电话响起的时候能够伸出援手,但偏偏有人排除万难,砥砺前行。13年10次,杨兰芳作为固定献血者,从2014年开始连续每年都为临床患者献血,在2015年2月和11月分别献血2次,这对于稀有血型献血者能够一年内奉献两次是十分难得的。
据了解,大部分招募稀有血型遇到献血推辞,总结原因多是三个方面,一是心理原因,二是身体原因,三是地理原因。稀有血型能够在一个城市长时间居住,并被当地血液中心或血站保持联系的稀有血型志愿者占比很少,也许一个电话号码的更换,或者对献血过程不好的印象都会造成志愿者资源流失。在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专项检查稀有血型的“熊猫人”不知道自己是稀有血型,如果有那么一天,你也是稀有血型,你会像杨兰芳一样坚持为帮助他人而献血么?
执行总监:王建 编辑:郑阳
执行总监:王建 编辑: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