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河南网驻马店4月15日(通讯员:吴靖 吕宁)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女性的心理健康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作为一名护士,我能敏锐地发现患者的心理变化,聆听患者,却在亲子关系的迷宫里屡屡碰壁。《当代女性心态健康》仿佛是一把钥匙,轻轻一转,便打开了我心灵深处尘闭已久的窗户,让久违的阳光与清新的空气瞬间涌入,让我的世界变得明亮而宽广。这本书不仅让我读懂了自己,更教会我用护理评估思维重建家庭生态系统。
其实,在收到《当代女性心态健康》这本书时,我并不以为然,觉得自己积极乐观、情绪稳定、有钝感力,还曾在医学院讲授过护理心理学课程,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还是绰绰有余的,便搁置在了床头。直到有一天6岁大儿子的怒吼刺破我的铠甲:“妈妈,你要么加班很晚才回家,要么一回来就找我毛病,你还不如加班别回来呢!”我惊呆了,难以置信地看着儿子,这还是之前天天缠着我的那个软软糯糯的小可爱吗?
我陷入了沉思……回顾自己的行为,高兴时对孩子如春风拂面,满是鼓励和宠爱;烦恼时像夏日的雷阵雨,来得猛烈又直接。尤其是随着孩子入学入托,我猛然发现生活不像之前那样易于掌控,工作干得好像也不尽如人意,我变得越来越容易“抓狂”。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架起工作和生活的天平呢?
我找到已蒙尘的《当代女性心态健康》,想起天天和孩子斗得“鸡飞狗跳”的自己,赶忙翻到第六章《家和,心自阳光温暖》。“亲子关系重于教育,作为父母,该如何跟孩子相处,是完全控制,还是适度放手?在成为家长之前,我们也曾经是孩子,没有上过家长必修课,遇到的实际问题,总是需要耐心面对,和颜悦色地解决;沟通的结果,是让彼此心更贴近,而不是压迫,不是说教,不是唠叨,不是做无用功……”这些文字直击内心,作为一名护士,两个儿子的妈妈,我既想疗愈患者,提升自我,又想照顾家庭,陪伴孩子。因此,巨大的压力带来的焦虑与不安常常导致我情绪失控,“你俩快点行不,我还有好多工作未做。你俩咋这么不听话,我还不如上班呢。滚!我不要你们了……”这些话成为我的日常,我越来越易怒与激动,而且不良情绪与态度对孩子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一天,6岁哥哥一巴掌甩在4岁弟弟脸上,吼叫着:“我给你说几遍了,你还那样弄,你都听不懂吗?我打你!”那语气和神态简直和我如出一辙,我恍然大悟。病人常说我亲切和蔼,但在两个儿子面前,我俨然成了“魔鬼”。
有人曾指出:“好好说话,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生活习惯,也是一个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我不想让儿子成为暴躁狂,于是我改变理念,学习时间管理,工作时提高效率,休息时全身心放松,倾情陪伴孩子与家人。学会在情绪失控前启动“心理除颤仪”,三次深呼吸、五秒沉默、十平米阳台的暂时撤离。当我的情绪稳定下来以后,两个儿子也更加相亲相爱了。
书中“龙生九子,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的典故让我醍醐灌顶。我曾习惯性地比较两个儿子:老大内向敏感,老二活泼开朗,甚至在外人面前数落老大的“缺点”。殊不知,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成长节奏,父母的否定会在他们心中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现在的我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差异:当老大完成一幅细腻的画作,我会说“你的观察力真棒”;当他犹豫不决时,我会鼓励他“慢慢来,妈妈相信你”。渐渐地,那个总躲在角落的小男孩开始主动分享他的画作,在班级活动中也能勇敢地举起小手。这场蜕变不仅属于孩子,更是我作为母亲的重生。当我放下比较的尺子,收起伤人的话语,收获的是两颗向阳生长的心灵和一个更加平和从容的自己。
当我在病房教术后患者腹式呼吸时,也在教儿子用“蝴蝶拥抱法”平复情绪;当我用叙事护理倾听患者的生命故事,也用同样的耐心倾听儿子的成长心事。家长不应是法官,也不当裁判,更不做驯兽师。要学做律师,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学做啦啦队,善于鼓劲和喝彩;学做镜子,适当引领目标与方向。
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总在治愈他人,却常常忘记自己也需要疗愈。《当代女性心态健康》让我明白,真正的护理从不是单程救助,而是用专业点亮自己后,再将温暖传递给每个生命角落。我也会更加努力成为一名既有抚慰术后疼痛之力,又有修补心灵之光的白衣天使,用一杯水的方法和一桶水的耐心,给予孩子们一海洋的爱。相信我和孩子们都会成为最好的自己,绽放多彩的人生!
编辑:陈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