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心“语”第四期:折翼的精灵——浅谈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
2021-09-14 20:39:16 来源:中新河南网 责任编辑:刘卫然
中新河南网驻马店9月14日电(通讯员 祁博 周甜)痛苦时我总想划伤自己的手臂,我该怎么办?”

“看到血流出来的时候,似乎压力也随之一起被释放了。”
说出这些话的都是十几岁的未成年孩子。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简称自伤, NSSI)是指在没有自杀意图的前提下,个体以不被社会文化认可的方式对自己的身体或身体组织进行故意的、直接的伤害。
常见的自伤方法包括割伤、烫伤、烧伤、严重地抓拔头发、针扎自己、猛烈地撞击头、拳打或抽打自己等。

大多数自伤者自诉在自伤时感觉到很少或没有疼痛。这种疼痛敏感性降低可能与自伤期间内啡肽的释放有关。内啡肽是一种激素,可以产生止痛效果和欣快感,简单来说就像我们吃麻辣火锅时会感觉又辣又痛快,是因为辣其实是一种伤害,机体为自我保护释放了内啡肽,使我们感觉到快感,自伤时也是类似的情况。
有时自伤的青少年可能想向我们表达某些信号,如:我想从可怕的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我需要被关注;我想从困难的处境中逃出来;我要惩罚我自己;我想到了死亡。无论自伤行为的目的是希望缓解负性情绪还是获得他人的关注,一旦这种行为每次出现都可以获得预期的结果,那么自伤行为就会被反复强化、持续保留下来。就像老话说的,孩子一哭就有糖,那下次想吃糖的时候他就知道哭。

那孩子出现自伤行为,家长朋友如何做?
1不否认,不回避
“这一次很特别,之后就不会再发生了。”父母这种否认并非出于不关心,而是自伤带给父母的震撼远远超出了父母情绪可承受的范围。然而自伤作为极端的交流与表达,它的终极目标并非为了疼痛,而是求助。回避将会错失求救信号的接收。
2学会倾听孩子、接纳孩子,避免负性解读、指责与相互指责
一开始面对自伤,最难的是不去指责任何人。既不指责孩子,也不指责其他养育者。反思的目的不是为了寻找问题的替罪羊,而是真正了解孩子自伤的原因。
3警惕过度内疚,做好相关的保护措施
面对孩子的自我伤害,父母往往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然而过度的内疚会妨碍父母近一步理智的思考该以何种方式更好地帮助孩子。
4耐心重建具有信任感的亲子关系
重点在耐心二字。问题的累积并非一日,解决也非一两次深入交流就能实现。交流暴露出的问题是帮助我们重新思考与反思的出发点。
5积极寻求专业帮助
专业人士并不能取代父母,但孩子出现自伤问题往往伴随其他一系列问题,此时不能讳疾忌医,应当及时到心理咨询机构、专业的医院求助。


每年的9月10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儿童青少年心理科特举办了青少年自杀行为及非自杀性自伤的主题讲座,由祁博老师和家长朋友、小朋友们一起探讨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和大家一同成长。
执行总监:王建 编辑: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