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许昌 > 社会 >

热线:0371—65710329 信箱:hntyxww@126.com

扶贫路上践初心——记建安区扶贫办副主任高纯歌
2020-12-03 19:29:36   来源:中新河南网   责任编辑:关潼
  
  中新河南网12月3日电(郑超伟 武书锋)从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到任建安区职扶贫办副主任,高纯歌在脱贫攻坚这个寄托着中国新时代发展梦想的激情战场,她作为参与者、实践者和推动者,牢记组织的信任和重托,铭记自己初心和使命,用责任和担当书写着一名帮扶干部的高质量扶贫答卷。
  
  坚持党建引领,增强凝聚力
  
  2015年9月,高纯歌被派驻到建安区榆林乡马张村担任第一书记。入村后的前3个月,她走访了村内的所有贫困户、五保户、党员、致富能手,了解每家每户的情况。仅调查时的笔记就记了满满两本。经过调研,了解到马张村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村干部有想法、缺办法,党员开会难、议事难,群众不支持、不买帐。如何让党员走在前、干在先?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帮助强建党组织,脱贫攻坚才有主心骨。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她坚持把建好班子、带好队伍作为首要任务,持续提升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带头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带头讲党课,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活泼的形式宣讲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政策。积极推行“一编三定”工作法,按照监督管理岗、政策宣传岗、民事调解岗等岗位,为全村41名党员设岗定责,尽可能让在家、有能力的党员都参与村里事务,结对帮扶贫困户,让群众有困难第一个就想到找身边熟悉的党员帮助解决,真正发挥党员“走在前、干在先”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利用马张村村民党员微信群,引导党员和致富能人在线探讨交流,为马张村的产业发展出谋划策。
  
  打基础惠民生,建设美丽乡村
  
  驻村以来,高纯歌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水、电、路、灯等问题入手,围绕村庄薄弱环节,多方争取资金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全力做好打基础惠民生,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上台阶,见成效。
  
  马张村地处偏僻,村内的道路现状很差,特别是下雨天的时候,车辆根本无法进入,村民行走也比较困难,为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她积极向各级领导汇报,主动与各有关部门协调,共协调扶贫项目资金210余万元,用于修建村内水泥硬化路5.1千米,排水沟4300米,解决了村民雨天积水行路难的问题。道路修好后没有路灯,一到夜晚漆黑一片,村里有位村民因夜间骑摩托车道路黑暗把腿给摔骨折啦,她听到后,把安装路灯这项工作做为了最重要的事情,多方筹措资金30万元为村里安装了150盏路灯,村里实现了大街小道路灯全覆盖。“这路灯一安上,以后晚上出门就方便多了,现也不用打手电筒了。”村民张军甫看着门前架起的一盏盏路灯,喜笑颜开的说。小小路灯点亮的是民心,为村民送光明和安全的同时,也让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的改观,进一步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指数。
  
  村里一直没有吃上自来水,对此村民们颇有怨言。她多次跑有关部门,争取到安全饮水工程项目资金110万元,为马张村打了一眼500米的深水井,把自来水管引到家家户户,解决了村民的饮水难问题。
  
  奋斗是助民富,开出脱贫致富花
  
  脱贫致富,需要实实在在的产业支撑。然而,在基础薄弱的农村发展产业谈何容易,更何况被贴了贫困标签的马张村。好多次,她都想办法找朋友托关系为村里引进项目,大家一听马张村的情况,都打了退堂鼓。在村集体研究商议下,决定“双管齐下”。一方面,示范引领,树立典型带动脱贫。另一方面壮大村集体经济,依托马张村的产业扶贫基地,与龙头企业河南省世纪香公司合作,积极探索“企业+村集体(基地)+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在村里成立专业种植合作社作为村集体企业,参与基地的运营、管理和分红,村集体占股份70%,村集体从收益中拿出1/3用作村集体经济滚动发展的资金,其余2/3用于解决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发展。针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可以通过务工来增加收入,对于那些弱半劳动力可以通过积分管理获得收入。由于在扶贫工作方面表现突出,她于2018年3月份被评为“河南省优秀驻村第一书记”。
  
  创新“四种模式”,弹好帮扶“变奏曲”
  
  2019年5月份,区委组织部任命高纯歌到扶贫办任担任副主任,从此,她就一头扎进了工作中,把分管的行业政策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饱含深情把群众当亲人,用真情和行动落实好各项扶贫政策,带动全区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自到扶贫办工作以来,走村入户时,她总是在心中默默的思考:在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如何帮助无法外出务工的贫困户就业?如何对重度残疾人实施兜底;如何做好贫困户的居家兜底工作?如何带动贫困群众通过劳动增收脱贫?在苦苦思索的基础上,她探索实践带贫基地、医养结合、居家兜底等三种模式。
  
  创新带贫基地,开展就业帮扶。在全区20个产业扶贫基地和17个社区工厂开发扶贫就业岗位,及时梳理贫困户的就业需要,“一对一”开展对接,让贫困户不出家门就能务工。创新重度残疾人托养模式。按照“一人一床”目标,依托张潘镇柳林董敬老院、苏桥镇卫生院,进行改造后设立建安区重度残疾人第一、第二托养中心,现已入住重度残疾人41人。创新“一协议三明白三评议”工作机制。主要是对符合“四院一中心”入住条件,但不愿入住或无法入住而居家生活的贫困人员,严格落实“一协议三明白三评议”工作机制。通过为其明确赡养人,签订赡养协议,确保其居家兜底生活有保障。
  
  实施“二个行动”,弹好消费扶贫“奋进曲”
  
  一是做好产销对接,消除疫情影响。针对该区受疫情影响扶贫基地产品滞销的情况,专门安排人员,实地了解产业扶贫基地芹菜和蒜苗等长势、产量、储存和销售情况,同时通过市扶贫办“牵线”,积极与市物业协会对接,动员全市多家小区物业公司,充分发挥行业优势,以买代捐,鼓励大家用消费的形式帮助贫困户解决滞销难题。二是扎实开展消费扶贫“六进”活动。开展特色扶贫产品进食堂、进广场、进企业、进社区、进直播间等,畅通渠道,搭建平台,帮助销售产业扶贫基地及贫困群众、带贫企业的特色农产品,共组织开展线上线下消费扶贫活动160余场次,累计消费金额995万元。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就是高纯歌这位基层扶贫干部初心,在扶贫工作的进程当中,一个弱女子练就了一副铁脚板,一副铁肩膀。凭着善思考,敢创新,勇担当的精神,她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赢得了贫困群众的称赞。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豫ICP备2021035336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