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未披甲戴胄依然冲锋在前 ---返乡大学生抗疫志愿服务见闻
2022-01-19 10:01:59 来源:中新河南网 责任编辑:邱迎
中新河南网1月19日电 (李海领)1月15日早晨,禹州市颍川路尚品1698小区笼罩在冬日的薄雾中,核酸检测现场的紧张寂静使得周围一片肃杀的气氛。
退役大学生士兵高一文:疫情面前 自己依然是战士
一位身着黑袄、梳着马尾辫的女孩儿正在有条不紊的做着登记、分发检测试管工作,还不时细声细气的叮咛着:“大家一定戴好口罩,不要在队伍里说话,保持一米的间隔距离,请大家多体谅,让老人先做核酸。”热心真诚的话语、干脆利落的动作为这个寒冷的冬日增加了几分暖意。

高一文在协助核酸检测工作

李雨晴在创作中
退役大学生士兵高一文:疫情面前 自己依然是战士
一位身着黑袄、梳着马尾辫的女孩儿正在有条不紊的做着登记、分发检测试管工作,还不时细声细气的叮咛着:“大家一定戴好口罩,不要在队伍里说话,保持一米的间隔距离,请大家多体谅,让老人先做核酸。”热心真诚的话语、干脆利落的动作为这个寒冷的冬日增加了几分暖意。

高一文在协助核酸检测工作
她是黄淮学院外语系的大二学生高一文,这个犹如邻家阿妹的大学生有着一段不平凡的传奇经历:2019年即将升入大二的她投笔从戎,在我军某部直属防化连服役,因为刻苦训练、认真学习、爱军习武、表现优异,曾被中央电视台《军事报道》栏目报道。
发端于新年伊始的疫情,让这个烙着军人印记的女孩儿像接到冲锋的命令似的立即向社区党支部请缨“上抗疫一线”。自此,就像每天在军营的早操、训练一样,高一文利用自己的专长有板有眼、不打折扣的参加社区的志愿服务工作。其实这个柔柔弱弱的女孩儿还有部队训练时留下的印记——腰部损伤。有一次在社区帮忙搬运分发的蔬菜时候不小心扭了一下,触发了老伤,到家后腰疼的几乎站不起来,她母亲帮她按摩时心疼的直流泪,劝她退出志愿服务。她说:“我是一名老兵,还是一名预备党员,这时候正是用人的时候咋能轻易退出呢?这不是给组织脸上抹黑吗?”
就这样硬挺着参加抗疫志愿服务,用她的话来说:自己永远是一名军人,只要需要即使退伍了也要往前冲锋。

张泽雯在志愿服务中
不服输的张泽雯:共青团员就要“冒尖冒泡”
1月4日,疫情笼罩的禹州降下了新年的第一场雪,几乎所有人都无暇欣赏这美丽的雪景——从市委市政府领导到普通的群众都投入到了这场悲壮豪迈的抗疫攻坚战中。
焦作工贸职业学院的张泽雯此刻也在焦虑中,正在备战专升本考试的她已经没心思再看课本了。“过去大学生曾有一句话‘华北之大已经放不下一张课桌了’,这是烽火时期大学生救亡图存的壮志豪情,如今疫情这么厉害,我咋能坐在屋里袖手旁观,我要为家乡出一份力尽一番情意。”张泽雯的日记里写满了感动。
她所在的家乡禹州市磨街乡尚沟村启动疫情管控措施,村党总支号召返乡的大学生、党员团员等积极报名提供志愿服务,她第一时间和在禹州职业中专就读的弟弟张泽帮加入村里的志愿服务队,她和弟弟的职责是协助核酸检测、运送生活物资、维护乡村秩序。
由于疫情情势紧急,根据安排尚沟村1月8日连夜启动了核酸检测工作。这是一个不眠之夜,1392多位居家生活的村民村在村党总支的号召下,分批分次冒着严寒紧张有序的在学校操场上进行核酸检测。
“尽管穿着厚厚的棉袄,刺骨的寒风穿透了衣服让我觉得好像是掉到了冰窟窿里,双腿发木,脚就像木头似的几乎没有知觉,手抖得不听使唤,我差点想放弃。但看到村干部和我们一道都站在凛冽的寒风中,维持秩序,协助核酸检测工作,他们还要随时向上级领导报告疫情防控的工作,比我还要辛苦,我有啥资格选择退却呢。”张泽雯在日记里记下当晚尚沟村惊心动魄的那一夜。
很多人不知道,就在核酸检测结束的那晚,由于回家的路上结了冰,张泽雯不小心摔了一跤,回家一看腿部青肿。可是她谁都没说,而是找了碘伏处理了一下。可是看到村里的微信群下发通知要求给居家不便的村民运送生活物资,他和弟弟立即领受任务。
张泽雯家的蔬菜超市是村里指定的疫情期间民生物资保障定点单位,进货配送物资都是父亲张红养在做,即使参加抗疫志愿服务那么累,张泽雯和弟弟张泽帮依然替父母分担工作。
“红养家的两个孩子真是懂事,不仅聪明懂事,而且为人热心厚道,上过学的人就是不一样。”村民为姐弟俩的表现点赞。
“我和弟弟都是共青团员,应该是先锋楷模,关键时候,我们不冒尖冒泡会行?正是有了大家的共同努力,村里管控措施安排得力到位,我们村才平静安宁,生活在这样一个幸福的村里很感动。”张泽雯为自己感动,更为家乡的人民自豪。

李雨晴在创作中
热心李雨晴:画笔为刀枪助力家乡抗疫
禹州的疫情不仅牵动着百万人民的心,在外的禹州籍的儿女更是牵肠挂肚,祖籍禹州市磨街乡文湾村的李雨晴就是其中一员,她不仅把自己省吃俭用的1000元生活费捐给了老家,而且还利用自己的专长创作了“大禹治毒”漫画,为老家抗疫助力鼓劲。
这名来自于苏州科技大学的大一学生是个很腼腆内秀的女孩儿,似乎并不愿多谈自己,但内心的激动还是让她忍不住给老家人民写了一封信。
在她元月11日写的信中说“禹州是我爷爷的家乡,是我爸爸妈妈的老家,也是我的家乡、我的根。正值岁末年初,新冠肺炎病毒肆虐禹州,相继有200多名乡亲被感染。疫情,无时不刻牵动着大家的心,我们每天都揪心地关注着家乡新冠肺炎感染者的确诊病例,希望数字能少一点,再少一点……遗憾的是,感染人数还在增加!禹州是华夏古都,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厚重,130万英雄的禹州儿女在党的领导下正夜以继日、通宵达旦努力守护这份厚重文明,守护自己和家人。今天跟爷爷通电话,爷爷说禹州已经做了7轮核酸检查,政府工作效率很高,医护人员都很负责任,大冷天,大家都能无惧病毒,克服困难,积极主动抗疫,主动配合做核酸检查。有了这种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精神,我坚信:禹州新冠肺炎疫情一定能够快速得到控制,我们一定能够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歼灭战!”
李雨晴还说她是一名大学生,虽远离家乡,但心系禹州,心系家乡亲人,把平时省吃俭用节约出来1000元生活费拿出来,并创作了一幅抗疫漫画,捐献给父老乡亲,为禹州抗疫尽一点微薄之力。如果家乡需要,如果条件许可,她随时听从父老乡亲召唤,去做一名抗疫志愿者,为家乡多做一点贡献!
在信阳师范学院工作的李雨青的父亲李向阳发来情真意切的短信:“我女儿为了支持抗疫,专门写了一封信画了一幅画,捐了1000元钱,我和她妈妈一起也捐2000元钱,希望家乡疫情早日结束。”
疫情笼罩的禹州有坚强,有感动,更有有为有志的青年学子,受访的返乡大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时表示,自己虽然不是医务人员,不是战士,但家乡有难,岂能袖手旁观,虽未披甲戴胄依然要冲锋在抗疫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