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故事 洛河风采 ”之 探访宜苏山
2020-06-27 19:32:37 来源:中新河南网 责任编辑:孟庆梅

中新河南网6月27日电 近日,我们一行十余人,来到宜苏山采风,准备下山时天色已黑下来,突然看到一束灯光闪烁,同行的朋友忙解释说,这是附近村里百姓来打野兔呢。站在宜苏山颠,回望黄河之滔滔,洛河之悠悠,三千余年前西周王朝留给洛阳历史文化的厚重,恍恍惚有点儿不知今夕是何年的感觉,也为宜苏山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多少有些遗憾!
这遗憾来自于很多人和我一样,对于“八百诸侯会盟津”的历史故事都知道一二,却很少从史书上看到有关“宜苏山”这个名字的记载。好在等待周董回山的间歇,可以抽出时间自由的在山里各处转转,虽然没有在花香草香中与历史相遇,却真实的体会了一次神农尝百草、植五谷的辛苦与神妙。农历五月的宜苏山颠,榴红似火,百花盛开,百草百果飘香,我们每个人的收获也都十分丰盛。
等到周董回山后,我们就跟随着她的步伐,一边采摘一边回望历史、谈古访幽,顿觉雅兴倍增。宜苏山的一草一木,每一个文化渊源景点的复修对于周董来说,都像是一个宝宝的孕育,过程既幸福喜悦又浸满汗水和艰辛,所以一路的讲解也都饱含深情。

宜苏山是上古华胥氏部落聚居地,古称华胥古都,神农植五谷于此,开辟市廛于此,钻木取火于此,后稷牧民稼穑于此,但是真正让这里在历史的舞台上大放异彩的,是公元前一千零肆拾六年在洛阳建都的第三个朝代——西周!周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盟津”,周公定鼎于洛,于谷城建庙祀后稷,于宜苏山建庙祀周太王。
太王庙前,红石山阶,雪后如长梯悬挂,直连天际。周董讲得动情,有些疑惑便问到:这些史料、石刻都是怎么整理出来的?周董的回答让我有些吃惊:就是这附近村子的农民,拿起锄头种地,放下锄头做工。关于宜苏山的故事,他们每个人都能津津乐道一二,这八块碑上的文字都是他们刻出来的。

写到此突然想到文化的概念: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社会现象与内在精神的既有、传承、创造、发展的总和。即指群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工具及附属物、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学艺术;规范、律法、制度、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精神图腾等等。中华文化悠悠五千年,之所以被传承至今,就是因为它深深地根植于那些“拿起锄头种地,放下锄头做工”的农民心中,也深深地根植于那些驰骋天地间,功名利禄似清风,翱翔千仞栖梧桐的志士心中。
五千年太久,也许会有太多被荒芜,也许会有太多被淹没,但更多的还是会有许许多多的重生。韩愈赴长安科考,拜谒宜苏山,登第后于宜苏山置田千一百亩修家宅,韩桥北去潜亭便有了“春日桃杏次第开,板桥浣石尽染红”的妙景;也有了“炎夏金秋古亭前,青山流碧映溪涧”的美轮美奂。

但是,一花一叶,一草一木,于寥寥清风中会有人惦念;岩角莓苔,兴邦礼乐,于深邃幽远中会有人光大。正如滔滔黄河奔涌入海的步伐,一定会于源远流长中无法阻挡。(文敏 孟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