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市郭连镇张涧村:“幸福院”里幸福多
2020-08-18 19:17:15 来源:中新河南网 责任编辑:关潼

中新河南网8月18日电(李麦囤 刘艳红 杜娟)这一段时间,禹州市郭连镇张涧村70多岁的留守老人赵德水心里特别高兴,这一天三顿都是热饭热菜白馒头,再也不怕吃不饱和吃坏肚子了。8月13日上午,正在村幸福院活动室里的赵德水高兴地说:“自从村里有了幸福院,俺再也不用吃剩饭,而且顿顿吃得饱吃得好啊!”
这也是该村驻村工作队办起助老幸福院,为全村老人们带来的幸福事。
2017年11月,许昌市人防办的刘建刚被组织派到张涧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近三年来,他和村“两委”班子一道,新建党群服务中心,修水泥路,安装太阳能路灯,扩建文化广场,将老村部改造成标准化卫生室,成立禹州市首家村级三甲医院“医联体单位”,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开展“五好家庭、好婆媳”评选表彰、广场舞比赛、锣鼓队表演、农民丰收节展演、新春农民运动会等各项活动,在创建“五好”党组织的路上走在前列。
“干工作,就要从百姓最急最盼最忧的事情干起。”刘建刚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干的。他在与群众走访座谈中了解到,许多的留守老人由于家里人少,日常吃饭能凑合就凑合。赵德水老人腿部有残疾,孩子在外务工,因为自己一个人在家,一日三餐为了图省事,常常是做一顿吃一天。冬天还好说,夏天气温高,饭馊了也不舍得扔,有一次吃坏了肚子,在村卫生室输了几天的液。
今年6月,刘建刚和村党支部书记李永敏琢磨,原村部小楼改造村卫生室后,还空有一间车库和200多平方的院子及5间屋子闲置,俩人不约而同想到了农村养老助老问题,决定成立村幸福院。这样既这样既解决老人吃饭问题,又借助村卫生室医疗条件,加上“医联体”单位定期为老人巡诊,从而实现医养结合,探索农村养老服务保障新模式,同时也能为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打下坚实基础。
这个想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成。说干就干,刘建刚到市民政局汇报沟通,申请专项资金10万元;李永敏带领村里党员群众和巾帼志愿服务队冒着高温酷暑,对原村部院子进行升级改造,除草、粉刷、更换门窗,把原来的车库改造成厨房和餐厅。考虑到老人上下楼不方便,在餐厅门口又重新搭建一间活动室,供老人饭前、饭后聊天唠嗑。
到7月中旬,集定点助餐、文化娱乐、医疗服务、健身康复为一体的张涧村幸福院开张。全村里60岁以上的贫困、孤寡和留守老人,都可以到这里就餐。对贫困群众,一天早午晚三餐只收餐费5元,其他人员每人收取8元,每天都有30多人在幸福院就餐。“孩子们都很孝顺,但我还是愿意来幸福院,老伙计们可以见见面,说说话,饭菜还实惠好吃。阴雨天,他们把饭菜送到家,生病了让医生上门治,照顾得可好了,还有什么不如意的?”88岁的老党员赵宗甫说。
村“两委”成员和巾帼志愿服务队队员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每天2个人一组在幸福院服务,为老人端饭端菜、收盘子、擦桌子。
刘建刚心特别细。老人们牙口不好,饮食习惯不同,他既严格食品安全,并主动了解每个老人的喜好,做到每周食谱不重样,饭菜“软、烂、香”,保证老人膳食搭配合理, 营养平衡。
对登记来吃饭而没来的老人特别留意,值班人员亲自打电话或派人到家中问候,是不是身体不舒服?需不需要送饭上门?有没有其他情况?确保每个人都吃上饭。“早晚都有馍菜汤,早上每人还加个鸡蛋;中午大烩菜、卤面条、米饭、包子等每天不重样,天天都好吃!”87岁的马改妮老人满意地说。
“让村里年轻人安心外出打工,让老年人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这也是我驻村以来最暖心的成就!”刘建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