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街乡青山岭村:从贫困村到美丽乡村“破茧成蝶”
2020-04-20 19:11:03 来源:中新河南网 责任编辑:关潼
中新河南网4月20日电 (李麦囤 吴辉 康党培)4月15日,10多家省、市新闻媒体聚焦禹州市磨街乡青山岭村,让记者们赞叹的不仅是这里干净整洁、风景如画的村容村貌,更是这里短短几年间从贫困村到“美丽乡村”的“蜕变”。
据介绍,青山岭村4.2平方公里,辖4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224户86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4户537人,属省定贫困村。近年来,青山岭村以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为指引,树立“跳出扶贫抓扶贫”理念,有解思维,破解难题,因村制宜,分类施策,完善基础设施,发展扶贫产业,激发内生动力,探索出一条符合本村实际的攻坚路径,实现从贫困村到“美丽乡村”的华丽转变。
截至2019年底,该村已累计脱贫132户535人,现有未脱贫2户2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23%,顺利实现贫困村脱贫摘帽,先后被禹州市委、禹州市政府命名为“脱贫攻坚红旗村”“产业发展红旗村”“美丽乡村红旗村”等称号,2018年9月被省旅游局命名为全省首批“乡村旅游特色村”。
提升站位,强化党建增定力。青山岭村始终坚持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脱贫攻坚高质量,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扎实开展“四帮一联”活动,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积极推行无职党员“一编三定”,全面提升党员素质和履职能力,着力发挥村党支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全村各项事业快速发展。村脱贫责任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分析村情户情,科学制定帮扶计划,制定了《青山岭村脱贫攻坚三年规划》,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进一步夯实基础。
改善民生,夯实基础增活力。针对地处山区、交通不便、水源匮乏等发展短板,青山岭村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精准发力,完善提升基础设施,补齐短板弱项,增强发展活力。修通“致富路”。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青山岭村先后投入260余万元修通连接城区的道路,解决了广大群众行路难问题。同时,修建乡村道路10.1公里,水泥路通到家门口,群众生产出行条件明显改善。引来“甘泉水”。为解决水源匮乏问题,实施“引水上山”工程,以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为契机,将南水北调干渠的水通过加压引入在山顶修建的饮水专用蓄水池,同时对安全饮水管网进行改造,全村安全饮水实现了全覆盖;积极争取扶贫、财政等资金支持,修建龙泉寺水库、八一水库,提升水源储备和供给能力,完善供水管网,扩大对种植、养殖的供水覆盖面积,有效解决荒山开发用水问题。打造“魅力村”。该村践行“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实施“魅力乡村”改造提升工程。投入资金256万元打造青山岭水系工程,通过疏浚河道、修建拦水坝、修复山村水塘等,实现河道连通,打造出生态水系;通过栽种绿化树木、安装太阳能路灯,对主、次干道和空闲地进行绿化、亮化;实施“厕所革命”,对全村158户家庭厕所进行无害化改造,基本实现卫生厕所全覆盖。通过多项措施,青山岭村的生态环境、生活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焕发出独具特色的乡村魅力。
拓宽渠道,发展产业增实力。把产业培育作为促进群众增收和贫困户稳定脱贫的首要举措。结合青山岭村荒山面积大,老窑洞多的特点,充分利用上级扶持政策,精心谋划引进项目,着力培育特色产业。特色种养促增收。成立海山种植合作社,发挥“引水上山”工程供水作用,在350亩山坡上种植10万棵耐旱药材连翘,打造连翘种植基地;投资10万多元建设大棚4个,种植蘑菇、草莓等经济作物,带动8名贫困户从事管理、采摘;成立青山岭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兴办自动化养鸡场,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6万元,同时将干化后的鸡粪用于农作物施肥,发展绿色经济。乡村旅游促增收。在禹州市亿丰种植有限公司一期投资110万元的基础上,二期引进许昌御龙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300万元对袁家窝景区进行改造提升,打造古村落农家生活体验游项目,目前已打造农家院落9个,铺设石板路1000多米,修建山门建筑1处,绿化景区道路500多米。乡村旅游带动11户村民创业就业。创业小院促增收。投资14万元打造6个“创业小院”,引进“阻燃网”编织加工等项目,吸纳本村贫困群众10-15人就近灵活就业,每人月收入达800元至1500元。光伏扶贫促增收。投资358万元,建成占地面积50亩、装机容量500千瓦的村级光伏发电站,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20万元左右,主要用于设置公益岗位、小型公益事业扶贫、奖励补助扶贫等。
多措并举,志智双扶增动力。坚持把激发内生动力作为促进群众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扎实开展“志智双扶”活动,补齐贫困群众“精神短板”,努力营造“崇尚劳动、脱贫光荣”的社会氛围。“乡村文化”推动文明创建。坚持美好环境与和谐乡村共同缔造,深入开展“摆放有序整齐美、卫生清洁环境美、花木茂盛绿化美、身心健康生活美、文明风尚和谐美”的“五美庭院”创建活动,全村创建“五美庭院”55户,促进人居环境改善、家庭文明进步、乡村文明发展。“分类管理”调动群众干劲。将社会扶贫与精神扶贫有机结合起来,建立“青年扶志超市”,依据贫困户劳动能力实施分类管理,结合实际制定积分管理制度和奖励扶持细则,对群众开展日常用品奖励兑换,树立起多劳多得、脱贫光荣的社会导向。目前,已兑换各类物资159份,惠及贫困群众37人,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创业就业热情高涨,乡风文明蔚然成风。“正向激励”提高脱贫热情。深入开展“把独居老人接回家”精神文明活动和“人穷志不穷、脱贫靠自身”自立自强行动,采取以奖代扶的方式,评选“最美贫困母亲”2人,对12名大中专学生分别给予500元至1000元资助,唤起贫困群众自我脱贫的斗志和决心。贫困户葛国昌在村脱贫责任组的帮扶下,不仅掌握养殖技术,而且通过养殖实现增收脱贫,成为村里致富带头人,被磨街乡政府授予“志智双扶尖兵”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