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禹州:脱贫攻坚“量身定做”获民心
2020-04-17 15:28:00 来源:中新河南网 责任编辑:关潼




中新河南网4月16日电(梁靖)4月15日,由许昌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市扶贫办组织的“赞许昌,看许昌”扶贫走基层走进禹州脱贫攻坚实况报道,省、市多家媒体参加此次活动。
记者首先走访了禹州市贝威力士牧业有限公司,位于神垕镇罗王村,据神垕镇人大主席靳峰伟介绍,生产的层叠式自动化蛋鸡养殖设备,具有智能化自动喂料、饮水、集蛋、清粪、环控等先进功能,该公司是禹州市人民政府实施金鸡扶贫工程引进的50万只蛋鸡养殖项目,一期工程总投资2.2亿元,生产系统全部采用西班牙金耐尔公司与河南金凤牧业设备有限公司合作生产,5月20日投产,实现年产值近3亿元,可以带动30户50人就业脱贫。
第二站来到罗王村幸福院。据该村支部书记王要奇介绍,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村三岔口投资9.8万元,建成了一所幸福院,于2018年6月开始运行。2019年争取许昌市民政资金,对幸福院进行了提升,增设了健身器材、老年活动中心,提高了幸福院贫困人员的生活质量,也为全村村民提供了舒心的娱乐活动场所,现接纳无生活自理能力贫困户人员13人,在幸福院就餐贫困户人员,均在70岁以上智力残障人员、五保户不便自理人员,使其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第三站,来到鸠山镇莲庄村传统豆腐加工厂,该厂现有工人9人,其中贫困户5人,月工资2000元左右。
第四站走访了禹州市青山岭农牧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位于禹州市磨街乡青山岭村,据村支部书记李占伟介绍,该村从五个方面来做的:一是通过公司加农户的形式,加工“青山变蛋”,目前安排贫困户8到10人,每人每月收入1200左右,二是创业小院,主要是为云煤一矿、二矿加工阻燃网,这些工人在家不耽误干家务,按件收费,贫困户8到15人,每人每月可以增收800到1500元。三是养鸡场,用“金鸡扶贫”建立禹州市青山岭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实现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实现规范化、自动化、智能化操作,该项目每年给村里增收16万元,安排贫困劳动力2人,每人每年稳定增收3万元左右。四是变蛋加工,目前安排贫困人员8到10人,每人每月可增收1200左右。五是袁家窝,袁家窝作为2018年被省住建局审批的省级传统村落,有9处35间原始石头宅院,打造集旅游、民宿、餐饮、养殖为一体的农家生活体验游,堪称世外桃源。在施工期间,安排包括贫困户的27人,累计增加贫困户收入12万元。52岁的葛国昌,是典型的贫困户,2019年全家实现人均收入8418元,脱贫后还带动其他两户贫困户发展养殖,并提供技术支持。








第五站来到位于鸠山镇赵沟村的禹州市好玺艾种植专业合作社,进厂迎面扑鼻的艾香漂满在空气中,该厂董事长赵朝辉笑着说:“我们的工人很少出现感冒!”据介绍,该厂是“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发展模式推动产业发展,产品远销全国各地900多户商家,更重要的是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实施土地流转120亩,带动农户77户,其中贫困户27户,每亩土地每年收益500元;二是实施产业带动。带动农户61户 ,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0户,每年艾草年收益达2000元以上,三是实施金融扶贫。带动贫困户27户,贫困户每年可获得入股资金的8%以上作为分红收益,同时合作社每年拿出10%的利润由入股合作社的贫困户平均分配,享受二次分红收益。四是实施转移就业。带动农户32人就业,其中贫困户12人,人均每月工资1500以上;五是壮大村集体经济。村集体经济每户获利不少于5万元。
最后到位于鸠山镇与磨街乡交界处的大潭沟村,6个自然村,1000余人,该村被列为贫困村,近年来,大潭沟村不断探索发展集体经济,先后尝试档发加工、鞋业加工、金银花种植等项目,现已全部脱贫,低保户、五保户、残疾户,全部享受国家政策。
据了解,禹州市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5205户52991人,涉及22个乡镇617个行政村,已脱贫13716户49763人(其中脱贫享受政策8894户28675人),未脱贫1489户3228人,贫困发生率为0.29%,下一步,近期重点工作推进情况有六点,围绕战“疫”战“贫”,统筹周密安排;提前“一联三问”,保持工作连续;盯紧减贫重点,实行挂牌督战;聚焦坚中之坚,做实兜底保障;突出产业扶贫,助力复工复产;瞄准稳定增收,扎实做好就业;持续整改问题,主动查漏补缺;坚持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手抓、两促进”,做到目标不变、任务不减、标准不降,积极主动作为,尽快把因疫情耽误的脱贫攻坚工作补回来、提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