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许昌 > 要闻 >

热线:0371—65710329 信箱:hntyxww@126.com

许昌市召开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新闻发布会
2022-04-26 18:56:00   来源:微信公众号“许昌发布”   责任编辑:关潼

 

权威发布

4月26日上午,许昌市七届人大九次会议隆重开幕,刘涛市长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了《政府工作报告》。26日下午,许昌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政府工作报告》解读新闻发布会。发布会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连良主持,并邀请许昌市政府秘书长、市政府新闻发言人王宏伟,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进行发布,向大家介绍《政府工作报告》的主要内容、特点亮点并回答记者提问。

 

据许昌市政府秘书长、新闻发言人王宏伟介绍,《报告》主要有5个显著特点。

一是政治站位高。

《报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及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决策部署,展现了较强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二是内容措施实。

《报告》坚持“实”字当头,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总结成绩不夸大、不拔高,分析问题不回避、不遮掩,安排工作目标稳健、契合实际,每一项工作都实实在在,每一条措施都求真务实。特别是《报告》在起草过程中,广泛征求了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基层群众、社会各界代表和各级各部门的意见建议,着力使《报告》充分反映民意、更加符合实际、体现许昌特色。

三是谋划思路新。

《报告》顺应新形势、贯穿新思想、谋划新蓝图,体现了新部署,践行了新要求。比如《报告》提出加快“智慧岛”双创载体建设、培育时尚消费、建设宜居韧性智能城市等等,这些都是新提法,也是新导向,充分体现了政府工作的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

四是文风凝练准。

《报告》共一万零八百字,通篇用平实的语言、清新的文风、精准的数据进行表达,每一句话、每一个用词、每一个数字都经过深入对接、反复推敲,既做到了精益求精、准确无误,也做到了让代表和群众易于理解。

五是干事信心足。

《报告》总结成绩令人振奋,描绘蓝图提振人心,安排部署精准有力,传递了信心力量,指明了发展路径,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号召力和凝聚力,更加坚定了干部群众推动许昌发展的信心决心,必将激发全市上下加快推进经济发展高质量、城乡建设高水平、人民群众高素质,全面开创许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极大热情。

 

《报告》用“八个着力”对2022年政府重点工作作出了系统安排部署。

 

一是着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当前,在世纪疫情冲击下,外部环境更为严峻,发展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增多,我市经济持续恢复的基础仍不稳固。对此,我市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促进消费扩容提质、推动外贸稳定增长、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等方面下功夫,确保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圆满实现“全年红”目标任务。

 

二是着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省委把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作为“十大战略”之首,充分体现了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高度重视。我市将围绕“创新强市”建设,深入实施“2022创新年”行动,在构建重大创新平台、激励企业大胆创新、大力引育创新人才、优化创新生态环境等方面下功夫,坚定不移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华山一条路”。

 

三是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对许昌来讲,制造业是最大的家底,是赢得未来竞争的基本盘。我市将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聚焦“633”现代产业体系,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数字经济转型、做优现代服务业、夯实产业发展载体等方面下功夫,推动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四是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省委、省政府赋予了许昌“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的光荣使命。我市将扛稳使命,以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为统揽,在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建设宜居韧性智能城市、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方面下功夫,在推动物质基础坚实、城乡深度融合、生态环境优美、精神文化富足、社会和谐稳定等领域先行先试,努力为全省探索路子、创造经验。

 

五是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改革开放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我市将继续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在抓紧抓实重点改革、强力推进开放招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下功夫,以改革开放激发新活力打造新优势。

 

六是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市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全面实施“双碳”行动等方面下功夫,擦亮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让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七是着力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市将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稳定扩大就业、强化社会保障、提升教育水平、建设健康许昌、推进文旅融合等方面下功夫,继续办好省定、市定民生实事,切实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八是着力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我市将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防范重大自然灾害、化解经济金融领域风险、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创新完善社会治理等方面下功夫,坚决守住安全稳定底线。

 

 

今年的《报告》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催人奋进,既向人民群众描绘了今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美好蓝图,也传递了市政府奋力开创许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信心决心。

随后,各局委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01 许昌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

冀 伟

 

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省委提出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市委作出加快建设创新强市的决策部署。请问,过去的一年,许昌科技创新情况如何,今年又是如何推进科技创新的?

 

答:去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持续推进“创新年”行动,不断提升科技创新驱动力,创新强市建设实现良好开局。过去一年,我们在以下几方面作出如下成绩:

一是创新载体平台上,许昌智能电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这是我市继节能环保国家产业集群的第二个国家级产业集群,并且该集群纳入科技部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初步形成了以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为创新策源地、创新型产业集群为支撑、多类研发平台为节点的电力装备产业创新链。禹州市获批建设省级高新区,这是我市继示范区后的第二个省级高新区;许继集团获批建设全市首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实现了零突破。全市省级创新平台总数超过200家,居全省第6位。

二是在创新主体培育上,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全年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758家,数量比2020年442家增加75%。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全年净增高新技术企业79家,总数达到300家,从2018(138家)以来,实现高企数量三年倍增。国家科技成果登记108项,我市提名推荐的9个项目获得省科技进步奖。许昌3家重点企业上榜全省“揭榜挂帅”科技项目(全省共计上榜35家),在省辖市中位居前三,许昌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三是科技金融方面,通过省“科技贷”、“科技保”业务服务企业,为35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贷款,放贷金额4.77亿元,放贷金额全省排名第3。

四是在科技创新人才上,全年培育新增省级创新人才2名入选“中原千人计划”,总人数达到17人。新组建中原学者工作站2家,全市中原学者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达到17家。省级创新人才和工作站总体情况位居全省第6位。

五是在科技成果转化上,2021年我市共认定登记技术合同236份,技术成交额105694.72万元,在全省排名第6位,较2020年排名,前移5个位次。

今年,我们将继续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精神,以制造业高质量为主攻方面,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四个一流” (搭建一流创新平台、培育一流创新主体、汇聚一流创新人才、建设一流创新生态)为抓手,推动创新驱动提速增效,努力实现许昌市科技创新的全面突破,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02 许昌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

于志华

 

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扛稳扛牢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使命责任”,请问我市在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方面有那些探索和打算?

答:去年,我市第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省委经济工作会、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支持许昌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为全省探索路子、创造经验。当前,省委省政府正在研究制定《关于支持许昌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的意见》,可以说试验区建设已经上升为省级战略。

今年,围绕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先行试验区建设,我们重点做好5方面工作:

一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物质基础。坚定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华山一条路”,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高质量建设“智慧岛”双创载体。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力度,建设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快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区建设,抓好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运营,积极申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区开放创新联动区。深化“放管服效”改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二是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高质量编制许昌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落实城乡融合发展“5+1”试点改革任务,争取全域纳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全面融入郑州都市圈建设,加快郑汴许“黄金三角区”建设,积极发展枢纽经济,打造全省乃至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三是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争创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城市。健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扶持政策,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新增技能人才9万人。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积极探索推动共同富裕的税收政策体系。

四是加快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推动城乡居民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深入推进教育新三年攻坚,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新建(改扩建)中小学32所、公办幼儿园35所。加快建设以“区域医疗中心+城市医疗集团+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为主体的整合型优质医疗服务体系,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制定实施“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完善三孩配套政策,兜好社会保障之底。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加强保障性住房供给,完成省定5525套棚改任务,提升居民安居水平。

五是践行绿色低碳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推进冬季清洁取暖提质工程,完成100家以上工业企业绿色化改造,守护好碧水蓝天净土。培育优质森林资源,完成5.27万亩年度林业生态建设任务。高标准制定实施许昌市碳达峰行动方案,积极争取低碳(零碳)园区、企业试点。推进长葛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打造循环经济发展高地。深化“无废城市”建设,加快培育“无废”产业。全面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培育形成绿色低碳、简约适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03 许昌市工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张廷山

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以上,并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今年,针对这个要求,将采取那些具体措施?

 

答:今年,工信部门将按照《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同时,又要争先进位、提档升级,努力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服务,优存量,促进工业平稳运行。完善市县两级万人助企领导干部包联制度、企业服务周例会制度、问题分级分类办理制度、督导考评等工作制度。加强对百户重点企业、六三三产业主要指标和规上工业企业用电情况的监测分析,对工业运行中发现的和万人助企活动收集上来的共性、个性问题,依托万人助企平台,及时交办,限期办理,重大问题跟踪督办。完善企业服务一体化信息平台,开发、推广使用政策计算器,及时精准地向企业推送惠企政策。多措并举应对疫情对我市产业企业的冲击和影响,建立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企业“白名单”制度,积极打通产业链供应链的堵点卡点,确保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畅通。持续开展政策对接、产销对接、银企对接、用工对接、产学研对接、两化融合对接六项对接活动,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政策链“五链”深度耦合。落实企业减负相关政策措施,着力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问题,持续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激活存量经济,确保实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的目标。

二是抓项目,扩增量,推动产业做大做强。加快推进110个亿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和30个年度计划完工项目。深入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和产业联盟盟长制,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于建材、化工、轻纺等传统产业和装备制造、烟草及食品、发制品等优势产业,深入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改造工程,重点抓好工业技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400亿元。引导100家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推动100家企业实施绿色化改造。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工程,重点抓好硅烷科技公司年产2000吨半导体硅材料项目、鸿昌电子年产300万块半导体致冷器件生产线项目等,加快硅碳新材料、节能环保、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等产业集群向千亿级规模迈进。对于未来产业,我们将开展产业全图谱分析研究,围绕生命健康、氢能及储能产业等前沿产业,超前谋划部署,努力在优势领域抢占发展先机。

三是抓转型,促提升,培育企业做优做精。将数字化转型作为引领性、战略性工程来抓,围绕重点产业集群布局综合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数字生态体系。持续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争取全年新增上云企业1600家以上。推动企业开展贯标评定、对标诊断,新增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对标贯标企业100家、智能工厂(车间)10家以上,培育一批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力争培育1到2家单项冠军企业、4家头雁企业。出台《许昌市促进小微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成为规模以上企业工作方案》,建立小升规重点培育库,计划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40家。出台《许昌市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今年争取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0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8家,力争总量继续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

 

04 许昌市财政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

王 伟

 

问:近年来,受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各级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中央多次提出,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要带头过紧日子。本次《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指出:“政府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用政府的‘紧日子’换来百姓的‘好日子’!”,请问在落实过紧日子精神方面,财政部门有什么举措?

 

答:近年来,受经济下行、减税降费、疫情灾情等多重因素影响,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的指示精神,坚持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市财政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通过一个“严控”,六个“加强”,对财政支出实行“严控、严审、严管”,压减一切不必要的开支,集中更多财力用于六稳六保,保障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落实,真正做到以政府过“紧日子”换取市场主体过“稳日子”、老百姓过“好日子”。主要措施有:

一、严控一般性支出

今年,市直单位“三公”经费在2021年的基础上统一压减10%,其他一般性支出一律零增长,以后年度只减不增。严控庆典、展会和各类活动支出。

二、加强部门预算管理

实行零基预算,打破基数概念和支出固化格局,建立预算安排“能增能减”、预算支出“有保有压”、预算执行“能上能下”的管理机制。强化预算刚性约束,执行中,无特殊原因一律不予追加预算。

三、加强会议费、培训费管理

从严控制会议数量、会期、规模,提倡少开会、开短会、视频会。加强培训费管理,各类培训原则上在市内举办,鼓励单位培训由“走出去”改为“请进来”。

四、加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管理

财政资金仅保障“雪中送炭”的刚性、补短板项目,对“锦上添花”的非刚性项目,一律不予安排。对新建重大政府投资项目,事前进行财政承受能力评估,严格区分轻重缓急,有序实施。

五、加强信息化项目管理

整合现有及在建信息化项目,依托电子政务系统进行统一建设,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金浪费。严控新建信息项目,确须新建的,需严格审核论证。

六、加强办公用房和资产设备管理

设立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公物仓,对办公设备、办公用房集约管理,解决市直单位“一事一租赁用房、一事一购买设备”问题,实现资产循环使用。加大闲置房产盘活力度,闲置房产统一管理、统一招租,发挥资产最大效益。

七、加强预算绩效管理

强化财政支出政策源头管控,对新增财政支出项目,开展事前绩效评估,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和预算执行相挂钩,对评价结果好的继续保障资金,对评价结果差的扣减或不再安排资金,真正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

 

05 许昌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周伟峰

 

问: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社会上对粮食安全问题十分关注,请问,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我市有什么具体的措施?

答:粮食安全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市粮食种植面积要稳定在674万亩以上,坚决扛稳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围绕实现这个目标,我们主要抓好3方面的工作:

第一,抓住两个“要害”,筑牢粮食生产基础。耕地和种子是粮食生产的基础、是粮食安全的两个要害。我们将落实上级要求,加强与有关职能部门结合,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逐步解决耕地“非农化”、农田“非粮化”问题,让更多的耕地种上粮食。在种业创新上,扶持做强一批种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优质高产绿色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推广,全市通过审定登记新品种30个以上、良种繁育基地稳定在30万亩以上,保证优质品种市场供应,全市主要粮食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

第二,落实“两藏”战略,稳定粮食种植面积。藏粮于地方面,今年全市要新建高标准农田10.6万亩,确保旱能浇、涝能排,提高防灾抗灾能力。对于去年洪灾中受损的高标准农田,用好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分类开展修复和重建,今年年底前所有项目工程全部完成、正常使用。藏粮于技方面,组织农业专家和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攻关、栽培技术集成推广,提高种粮技术水平,今年全市要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6万亩。特别是病虫害防治上,依托全市386家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智慧植保”系统,开展绿色防控与专业化统防统治,降低病虫害对粮食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最近我市零星发现小麦条锈病,已经全部进行了应急防治;全市已筹集资金2000多万元,支持开展小麦重大病虫害防治,为小麦丰产丰收保驾护航。

第三,加强“两辅”保障,夯实粮食生产责任。落实“辅之以利、辅之以义”的机制保障,确保有人种粮食、粮食安全有人管。“辅之以利”就是要让农民种粮有钱赚,能够多得利。今年,继续落实农机购置补贴,实行小麦最低收购价保护政策,小麦玉米全部纳入完全成本保险范围,耕地地力补贴一分不少发放到群众手里;发挥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带动作用,调整粮食种植结构,重点扩大优质小麦连片种植规模,总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全部落实订单生产、亩均增收10%以上。“辅之以义”就是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在粮食安全上的义务和责任,实行党政同责、齐抓共管,确保各县(区、市)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总体保持稳定。

来源:许昌发布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豫ICP备2021035336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