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为民暖人心,多元解纷护权益——记龙亭法院多元解纷团队调解员助力农民工讨薪
2025-09-07 20:26:00 来源:中新河南网 责任编辑:王鹏
中新河南网9月7日电:“要是没有你们,我们这辛苦钱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拿到手!” 拿到具有法律效力的民事调解书时,五位农民工激动得眼眶泛红。这温情的一幕背后,是邱予川,夏爱琴,闫福顺三位调解员一个月来的不懈努力,是他们用专业、耐心与担当,成功化解了一场可能升级为集体性讨薪的纠纷,为农民工撑起了权益 “保护伞”。
故事要从五位农民工的求助说起。他们在当地农贸公司承包的土地上从事蘑菇种植劳作,本以为辛勤付出能换来应得的报酬,可工作结束后,农贸公司却迟迟未支付劳动报酬。无奈之下,五人来到龙亭区人民法院立案庭立案讨薪。因起诉状与证据材料不完整、信息有误,无法顺利立案。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他们带着满心的焦虑与困惑,来到了龙亭法院多元解纷团队,希望能得到调解员的帮助。

五位农民工共同撰写了一份诉状,内容不清、关键信息缺失,面对这种情况,三位调解员没有丝毫推诿,立即着手帮助他们梳理归纳问题。调解员邱予川耐心细致地进行指导,根据手中的证据材料,逐一明确起诉状中需要包含的每条信息,小到个人身份信息的准确核对,大到劳动事实的详细描述,都反复推敲、确认。尤其是,诉状中起诉的金额数字与证据材料上的数字存在出入,农民工们的工作时间非常零散,工资核算难度较大。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调解员夏爱琴仔细查阅每一份证据,核对每一笔款项;调解员闫福顺与农民工们多次沟通交流,了解具体的工作时长、工资计算标准,一点点厘清工资明细。在此过程中,光是沟通核实的电话,调解员们就打了几十个,为了厘清数据,她们几次都忙到错过饭点。
三位调解员老师深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让农民工尽快拿到工资,还需要与被告农贸公司进行积极沟通。调解员们多次联系农贸公司负责人,了解到公司存在资金短缺的情况,而且对于调解的态度十分消极,总是以各种理由拖延,调解工作一度陷入僵局。

为了打破困境,调解员们决定主动出击,多次前往农贸公司现场,与负责人面对面沟通。在沟通中,调解员们一方面耐心倾听公司的困难,表达理解与体谅;另一方面,也严肃地向负责人阐明其中的利害关系,指出如果不能及时支付农民工工资,不仅会损害公司的声誉,还可能引发农民工集体性起诉等多种不可控的恶劣情况,届时公司将面临更大的法律风险和社会压力。邱予川,夏爱琴,闫福顺三位调解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传递了法律的威严,又体现了人文的关怀,一步步打消了负责人的侥幸心理,督促其正视问题,尽快妥善解决农民工工资支付事宜。
经过一个月的不懈努力,在三位调解员无数次的电话沟通、多次的现场调解后,事情终于迎来了转机。农贸公司负责人被调解员们的执着与专业所打动,也充分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最终同意两个月分两期支付五位农民工的工资,并当场在调解协议书上签字。
回顾整个调解过程,充满了挑战与不易。从最初悉心指导农民工完善材料,面对他们因不理解流程而产生的误解,调解员们始终保持耐心,一遍遍解释法律程序的必要性,化解他们的疑虑;到后来与农贸公司的艰难交涉,耐心劝导,每一步都凝聚着调解员们的心血与汗水。邱予川,夏爱琴,闫福顺三位调解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调解员”的职责与使命,他们凭借丰富的调解经验、扎实的法律知识和对群众的深厚感情,成功化解了矛盾纠纷,不仅帮助五位农民工拿到了应得的劳动报酬,更有效避免了一场可能升级的集体讨薪事件。
在龙亭法院多元解纷团队,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调解员们始终坚守在矛盾化解的第一线,用专业的服务、温暖的态度,为群众排忧解难,让更多的纠纷在诉讼前得到妥善解决,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建设法治社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