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一盘棋,育才强国千秋功
2025-09-11 23:05:57 来源: 责任编辑:大红
——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推进时代新人培育
清晨的校园里,稚嫩的童声正诵读着“少年强则国强”;中学课堂上,莘莘学子热议家国故事,“上下求索”“筑梦前行”;大学讲堂中,青年才俊以专业为笔,正将个人理想熔铸于民族复兴伟业。“蒙以养正,圣功也。”(《周易·蒙》)思想政治教育从稚子开蒙到青年图治,正如一条奔涌不息的河流,滋养着个体生命成长的全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这既是对教育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尊重,也是对民族复兴伟业的深远谋划。今天,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如何打破学段壁垒、打通育人“孤岛”,让“大思政课”写在祖国大地上,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必答题。
当“接力棒”变成“掉棒”——思政教育的贯通之难
立德树人犹如一场接力跑,应像江河奔流般连贯而完整。但当前的思政教育却在不同学段之间屡现“掉棒”现象:小学德育止步于要求“听话”,信仰的种子很难生根发芽;中学时期面对学业压力与观念碰撞,缺乏有效衔接易导致价值岔口;大学本应实现理论升华,却因基础薄弱而使思政课流于表面。各管一段、缺少递棒,育人赛道出现断点,育人实效大打折扣。唯有把思政目标、内容、评价一体设计,让第一棒传得准、中间棒接得稳、最后一棒冲得起,全程贯通、一体推进,才能凝聚成向海而生的力量。
从“各自为政”到“纵向贯通”——思政教育的理念更新
思政教育一体化不是各学段、课程间简单做加法,而是要遵循学生成长与认知规律,对各学段核心使命精准定位、系统重塑。小学阶段是情感启蒙期,要像春雨润物,用故事和体验式教学,培育学生爱党爱国情感;中学时期如同抽穗拔节,侧重思维塑造,借助情境教学、社会实践,让“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信念扎根;大学阶段聚焦信念养成,以问题导向和实践参与激发使命担当,推动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实现从“知”到“行”的质变飞跃。小学感知国情,中学理解国理,大学践行国责,知识、价值与行动层层递进,有机贯通,思政教育才能如四季流转,在不同学段各展光彩。
从“校园围墙”到“社会课堂”——思政教育的实践之径
思政课跳出围墙,关键在“四链”同频。课程链方面,教育部启动编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指南》,上海市试点“红色基因图谱”,
打造小学“红色故事会”、初中“红色研学行”、高中“红色辩论赛”、大学“红色学术论坛”的纵向课程链,实现同一主题分阶表达。队伍链方面,江苏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联盟”,高校“马院院长”与中小学“学科带头人”结对,推动高校教师下沉中小学开设“先修课”,中小学教师到大学访学;北京探索“双导师”制,中小学骨干教师与大学博硕生双向交流,打破“单兵作战”模式。资源链方面,数字化打破壁垒,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上线“大思政课”专题,教师可按学段“一键切片”;湖南打造“移动思政课堂”,将脱贫故事做成不同形式供各学段使用。评价链方面,一体化建设重塑“指挥棒”,山东推行“价值观成长档案”,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浙江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督导”制度,以学段衔接度等为指标倒逼改革,为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以“大先生”育“大写的人”——思政教育的文化之魂
一体化建设的关键在“人”。思政课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的“经师”,更要成为涵养人格的“人师”。清华大学林泰教授年逾九旬仍坚守讲台,被誉为“行走的马列字典”;郑州大学周荣方老师将思政课搬到黄河岸边,让学生在咆哮奔流中感受“国之大者”;小学教师李竹梅用剪纸艺术讲党史,一双巧手剪出“半条被子”,把真善美种进童年。正是这样的“大先生”,以人格魅力、学术造诣、家国情怀点亮学生理想信念,方能培育出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历史答卷正待书写。“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一项跨域时空的长期任务,非朝夕之功,更非独奏之曲。需教育工作者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助力每一个孩子在时代的江河中明确方位、坚定方向。当思政教育的星火在各学段次第点燃,我们相信,万千青春理想汇入民族复兴的洪流,一代代中国青年必将用信念与行动共同奏响"强国有我"的时代强音!
(作者系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段云博)
(作者系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段云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