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将目光投向“汉语桥”德国赛区,在这个赛区,26名德国大学生、中学生参加了比赛。他们的辅导老师告诉记者,疫情无法阻挡德国年轻人学习汉语的热情——
讲述人:张云刚(德国埃森市伯乐高级文理中学教师)
2019年3月29日举办的伯乐高级文理中学中文合唱团成立五周年音乐会
2019年7月26日,伯乐高级文理中学中文合唱团在四川成都演出。
2019年7月30日,伯乐高级文理中学中文合唱团游览长城。
2020年“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德国赛区冠军舒泽宇
2020年“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德国赛区冠军海洋
2020年“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在线合影
备赛,这些德国孩子特认真
疫情在欧洲蔓延后,学校停课了,教学由线下转为线上。德国中学的线上教学跟国内有所不同,我们主要是通过电子邮件给学生安排学习任务。
今年“汉语桥”德国赛区的比赛首次采用线上方式开展。作为汉语教师,我每年都鼓励学生参加这项比赛,今年也不例外。除了常规的教学外,我会为参加“汉语桥”的学生进行分环节的要点讲解、带他们“刷题”,即使是在5月疫情稍微稳定复课后,也保持每周至少有3个晚上进行答疑讲解。
集中的刷题备赛对于大学生来说更得心应手一些,他们通常中学时就参加过一些中德交流活动,有的还去过中国。而中学生里,有些是刚接触汉语,有些还不识汉字。尽管这样在备赛过程中会比较辛苦,但是他们都坚持要求参赛,因为觉得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自己的汉语水平提高得更快。
孩子们想了很多办法。有的学生把空白的题目存进手机,坐车时就拿出来看一看;有的把题目里的关键词翻译成德语和拼音来记;还有的把所有题目打印在纸上,然后剪成便条,方便随时随地拿出来温习,为了防止通过记住题号而记住答案,还把每道题的题号剪掉了。
“汉语桥”比赛有一个环节是才艺展示。我的这些学生大部分没有舞台表演经历,如何在公众面前,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在摄像头前更好地表现自己,确实得下一些功夫。除了语言表达的内容、发音和流畅度以外,穿着打扮、颜色搭配、表情和手势管理,甚至是镜头的高度、眼睛看镜头的位置、光线的方向等,都需要学生注意。
备赛过程中,团队合作是不可少的。当地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师、伯乐高级文理中学的语言助理以及伯乐高级文理中学中文合唱团的声乐指导老师,一直在后方为学生们提供专业的指导意见。为了给参赛学生录制才艺视频提供便利,伯乐高级文理中学还提供了专门供学生使用的录制场地。
按照要求,参加比赛的5分钟才艺视频需要提前一周提交,而且不能经过剪辑和加工。学生们非常认真地准备,原计划每人半个小时的录制时间,到后来都说时间不够。因为从歌曲演唱前的开声到实时录制,一个人往往需要近两个小时。有些同学录完后觉得不够好,就会要求再录,直到满意为止。整个备赛过程中,没有一位学生抱怨或是感到不耐烦。
德国赛区大学生组的冠军海洋,是从中学起就跟我学习汉语的一位学生。去年,他从四川成都留学回来,如今在杜伊斯堡埃森大学东亚研究专业学习。他喜爱摄影和音乐,能够自己谱曲,还擅长横笛独奏。
此次比赛,海洋的表现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主题演讲部分,海洋结合自身经历、围绕主题“天下一家”进行了阐述。从成都回来不久的海洋,从他喜爱的成都火锅谈起,说到中餐的会食和西方的分餐制。他说,不论是分餐还是会食、中餐还是西餐,在“天下一家”的交流中,互通有无才是“王道”。
在才艺展示部分,海洋用横笛演奏了《洪湖水浪打浪》。备赛初期,海洋问我有没有好的湖北武汉民歌推荐。他说他去过武汉,疫情发生后,得知那里的情况严重,他非常难过,想用横笛演奏一首有当地特色的歌曲,表达思念和祝福。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我给他推荐了一批湖北民歌。他听完后,一下就选中了《洪湖水浪打浪》。拿到乐谱后,他结合横笛的演奏特点,将这首曲子进行了再编配,还加了钢琴伴奏。今年是海洋第一次参加“汉语桥”比赛,长期的汉语学习积累、认真的赛前准备、对中国发自内心的喜爱,让他在比赛中一举夺冠。
用中文合唱的歌声战疫
疫情期间,我们学校中文合唱团的学生参与录制了多个视频在线上发布,用歌声传递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希望。
其中,《让世界充满爱》是我们在1月底录制的。这首歌的视频制作,从有想法到拍摄、剪辑完成,只用了3天。录制过程得到了很多同学和老师的支持,摄影师是完全义务地为大家拍摄和剪辑。记得当我在汉语课上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有一位同学立刻回应:“我们合唱团本身就是用歌声和音乐来连接德国和中国的,这个时候不唱,还要等到什么时候?”
录制当天,大家用了半小时学习和排练歌曲,接下来的1个多小时里录了3遍。由于这件事比较临时,组织时间也紧促,一些没能参加录制的同学事后纷纷询问还有没有机会再录,而且由于时长限制,很多同学和老师的心里话没能在视频里说出来。于是,一周后,我们又制作了用汉语祝福武汉取得战疫胜利的视频。
视频传到网上后,很快有武汉网友在评论区留言。其中,一位网友特别提到学生溥逍遥的“武汉话很正宗”。溥逍遥去过中国5次,2019年10月去武汉参加了秋令营,当时他就对武汉的“过早”(吃早餐)情有独钟。在武汉大学外国语学院开设的中国文化讲座和汉语课上,老师教给大家的几句武汉话,他一直记得。于是,视频中,这位同学在歌曲唱完后说道:“我想吃武汉的热干面。”“热干面”这3个字,他特意用地道的武汉话说出来。
后来,疫情在全球多国多点蔓延,各国防疫措施日渐升级。团结一致、合力应对疫情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呼声。面对共同的威胁,全世界需要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疫情让全球的中文学习者暂时无法相聚,但友情和关爱的力量却让我们的心靠得更近。我们与全球近30个青少年中文合唱团一起参与了“汉风互鉴——同心传唱,全球一家”公益活动,共同演唱主题歌曲《同心飞翔》,用音乐为全球抗疫加油。
3月中旬,我们中文合唱团的学生参与了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孔子学院办公室及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与体验基地主任刘月宁教授策划的原创抗疫视频《风和日丽》的录制。这是一部民乐与声乐结合的作品,歌曲选择了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其中不仅有民乐独奏,也有民乐为声乐伴奏的部分,歌词简单易懂、朗朗上口,既有中国韵味,又易于被世界听众理解。
刘月宁教授跟我说了有关这首歌曲演唱的事宜后,我将招募信息发到学生群里,当即便有学生要参与进来。为了让他们尽快掌握歌词要义,我把歌词翻译成拼音发给他们,并进行了数次电话沟通讲解。这首歌的声乐部分在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里便顺利完成。
《风和日丽》发布后,一位叫“Silke”的网友在中国驻德国大使馆的官方“推特”下留言:“这首作品的下载链接在哪里?这是一首中国的古典作品吗?有没有谱子?我想学这首歌,也想学着欣赏这首歌。”
疫情当前,中文学习者通过汉语和音乐,让彼此的心联系在一起。我们有一个共同的认识:虽然身处不同国家,但我们同属人类命运共同体,只要团结起来、守望相助,再大的困难和疫情我们都不怕。
有年轻人后悔没学汉语
我在德国从事汉语教学11年了,回顾这些年的教研,我深刻体会到,教外国人说汉语,不是想象中那样简单。
因地制宜是必需的。我们要充分了解中德两国教育制度的不同,在此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目的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在具体的课程教授中,也要结合当地学生的实际适应能力,对汉语教学进行设计调整,循序渐进。比如“汉字书写”里,笔顺这一项对外国学生来说非常吃力。所以在我的教学计划中,高一、高二年级的学生只要具备识字和说话的能力即可,在书写上不进行特别要求。对高三年级的学生,尤其是要参加Abitur考试和HSK中高级笔试的学生,就需要具备汉字书写的能力了。
要说德国学生在汉语学习中特别头痛的问题,就是“语音语调”“汉字书写”和“中文文法”了。一个比较好的解决办法是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讲解。例如,在“语音语调”四声教学中,我引入了“麦当劳”这个德国学生耳熟能详的快餐词汇。麦当劳的标志是“M”,将“M”拆分下,就是“二声”“三声”“四声”的符号,“第一声”就像是平地开车去麦当劳。通过这个符号的引入,学生很快就记住了拼音的四声。只有让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才会在学习时感到“乐在其中”。
随着越来越多德国中学开设汉语课,我也听到了不少德国学生的反馈。之前有一个小伙子学了一年汉语,后来到一家面包店实习,老板一听说他学过汉语,立即录用。小伙子非常激动地把这件事告诉我,我当时半信半疑。不久,又有一个高二年级的学生跟我说,他后悔没学汉语,因为这样就没法去中国留学、工作了,并问我能不能帮他单独辅导汉语。这些小事让我深切感受到,学习汉语将成为不少德国年轻人规划未来时的选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