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乡 > 要闻 >

热线:0371—65710329 信箱:hntyxww@126.com

鲁山 脱贫路上党旗红 山乡蝶变展新颜
2020-12-14 16:07:22   来源:河南日报   责任编辑:邱迎
    鲁山县地处我省中西部、伏牛山东麓,辖25个乡(镇、办事处),555个行政村,人口97万,县域面积2432平方公里,是一个集深山区、水库淹没区、革命老区于一体的国家秦巴山区贫困县。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84个,贫困人口41332户136109人,贫困发生率14.7%。截至目前,全县累计退出贫困村179个,脱贫36292户134692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96%,实现了高质量脱贫摘帽。
 
    “十三五”期间,鲁山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脱贫攻坚统揽工作全局,坚持“生态建县、旅游兴县、农业稳县、工业富县、文化强县、依法治县”六县战略,全面把握“保”“稳”“进”“蓄”要求,着力抓好“脱贫大巩固、生态大保护、风险大防范、文旅大发展、环境大优化、项目大建设、城乡大贯通、民生大改善、社会大治理、作风大转变”十大任务,走出了一条具有鲁山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该县先后被授予“河南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优秀县”“河南省脱贫攻坚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党建引领 群众有了“主心骨”
 
    在鲁山县大多数行政村,村口路旁都竖立着党员群众综合服务中心(站)的牌子,红黄色调相间的站点内天天有人值守,随时为民提供服务。这些站点早已成为群众心目中最权威、最有温度的标志性场所。
 
    鲁山县从推进基层阵地建设标准化、管理手段信息化、运行机制规范化“三化”建设入手,建设县、乡、村党员群众综合服务中心(站)和三级便民服务体系,将其打造为引领脱贫攻坚的坚强阵地。
 
    在基层阵地标准化建设方面,围绕主体色调、党建氛围等9个方面,积极推进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将危旧房屋拆除后的空闲地改造成党建主题游园,让红色氛围浓起来。同时,把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农业、民政、扶贫等部门统一入驻到县、乡两级服务中心(站),便于村民享受到“一条龙”服务。
 
    在管理手段信息化方面,建成集视频监控、远程会议、无线广播于一体的党建信息化服务系统。视频监控覆盖县、乡服务中心及所有村级站点,对发现的问题即时通报整改;无线广播通到村民组一级,第一时间将党的扶贫政策传遍山乡。
 
    在运行机制规范化方面,以暗访督查、视频抽查、实地检查等形式,落实村级党员群众综合服务站“五星”管理机制,评出了189个“五星级服务站点”;对照活动场所、功能分区、党建标识、制度建设、教育管理、党建融合“六个规范”创建标准,开展“逐村观摩、整乡推进”活动,打造了200余个基层党建标杆村。
 
    为建好基层阵地,鲁山县“软”“硬”同抓,突出打造一支党性强、业务精的扶贫战斗队伍。优选配强了2900多名村干部,严格遴选234名驻村第一书记,精准选派518支驻村工作队,发动1万余名机关党员进村入户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同时,通过开展万人大培训活动和以“学理论、学典型,比担当、比实干,争先进、争出彩”为主要内容的“两学两比两争”活动,激发群雁效应,提振精气神。
 
    面对特色产业发展速度不快、规模不大、质量不高的状况,2016年以来,鲁山县还推行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人才育在产业链、农民和村庄富在产业链“四链模式”,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优势,强力提升扶贫产业发展水平。
 
    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就近组建、方便管理原则,把20049名农村无职党员编入产业党小组,共成立8个产业党总支、87个产业党支部、1500多个产业党小组;开展“一名党员和一名致富能手联系帮带一户贫困户”的“2+1”帮扶活动,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资金、技术、信息等支持;把农技专家、乡土致富能手、返乡创业人才等组织起来开展产业技术帮扶;采取“产业党组织+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推动葡萄、酥梨等十大特色产业竞相发展,带动一大批贫困群众通过产业发展及务工脱贫致富。
 
    产业“造血”百姓走出“致富路”
 
    鲁山县马楼乡山岔口村的聚京养蝎基地生产的“鲁山十足全蝎”是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年产值达1000余万元。该基地被定为马楼乡的脱贫攻坚帮扶基地,带动周边乡镇及县市1000多户农民从事蝎子养殖、1500多户农民从事蝎子饲料黄粉虫养殖。
 
    聚京养蝎基地只是鲁山县产业扶贫“十百千万”工程中的一个缩影。2016年以来,该县紧紧扭住产业扶贫这个“牛鼻子”,按照“县有支柱产业、乡有主导产业、村有特色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发展思路,围绕种植、养殖、加工、旅游、光伏、电商等六大特色产业,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十百千万”工程,即在全县培育十大特色产业园区规模化引领,打造100个特色产业基地集约化带动,推动1000个带贫经营主体互助化发展,帮助10000户以上贫困户持续化增收。
 
    盘活整合资金,实现壮大产业规模和凸显带贫效益双赢。创新资金投入模式,因地制宜投资建设扶贫项目,建成后租赁给带贫主体使用,按财政资金投资决算价的10%落实带贫绩效,并优先吸纳贫困劳动力务工;把每户配套的产业扶贫资金,以村集体为单位入股到带贫龙头企业,带贫龙头企业按参股资金10%保底支付参股经营收益,增加未脱贫户的收入。2017年以来已累计发放各类奖补资金1.06亿元,惠及贫困户3.5万户。
 
    做强保障服务,打造扶贫产业特色地域品牌。培养党员致富能手120余名,充分发挥产业党组织示范带动作用;吸纳“土专家”“田秀才”组成县农业科技服务团,走进田间地头指导贫困户及带贫企业发展;定期组织开展消费扶贫活动,仅今年以来就引导社会各界购买价值1.1亿余元的各类农副产品。通过示范带动,先后打造了鲁山县瑞亚牧业有限公司等63家带贫龙头企业,注册了“鲁山硒梨”“张良姜”等商标229个,建成无公害基地326个,扶贫产品的知名度和附加值得到大幅提升。
 
    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目前,鲁山县林果业面积达38万亩,年产值达40亿元;山区群众依托绿色生态资源,发展民宿及农家宾馆2000余家,年收入2亿元;食用菌种植年产3.8亿袋,产值达28亿元。特色产业竞相发展为村集体经济提供了产业支撑,全县555个村(社区)全部有了集体经济收入,325个村集体经济项目可持续发展。
 
    易地搬迁 居民乐享新生活
 
    走进鲁山县32个搬迁安置点,只见一座座房屋坚固美观,一条条道路花红柳绿,一处处产业如火如荼,一个个居民笑逐颜开……如今,3130户11039名易地搬迁贫困群众在脱贫致富后意气风发地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道上。
 
    “十三五”期间,鲁山易地扶贫搬迁人数占到全省搬迁总人数的11%。面对极其繁重的任务,该县始终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整合一切资源,穷尽一切办法,帮助贫困群众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生活好”,被国家发改委评为“十三五”易地搬迁成效明显县。
 
    在选址上,鲁山县按照“四靠”(靠县城、靠乡镇、靠产业园区、靠旅游景区)原则,规划建设了32个集中安置点,项目总投资6亿多元。
 
    为加快项目建设,鲁山县实施“日计划、周通报、旬评比、月总结”工作机制,定期观摩评比,对项目建设进度快的乡镇进行表彰奖励。在群众搬进新居的同时,鲁山县还按照“即搬即拆、即拆即复垦”要求,如期完成所有拆旧复垦任务。
 
    为把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成民心工程、良心工程,鲁山县在施工质量和安全管理上推行“五级监督、五道防线”管理体系。从企业专职质量管理人员、第三方监理单位到搬迁户代表,再到乡镇主管副职、县搬迁办质量巡察组,各负其责、逐级把关。2018年7月,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质量安全管理观摩会在该县召开,鲁山县“五级监督、五道防线”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经验被推广交流学习。
 
    不仅要让搬迁群众有房住,还要住得好。本着缺啥补啥原则,对所有安置点进行绿化、亮化、美化、便民化改造;为多个安置点统一进行装修,让搬迁户拎包入住;建立搬迁社区长效管理机制,在每个搬迁社区都成立了党支部和服务中心(站);分批将不动产权证书发到每一户搬迁群众手中,让搬迁群众吃下“定心丸”。
 
    扶上马,更需送一程。在帮助搬迁居民就业及发展产业方面,鲁山县更是下足了功夫。产业上,鲁山县共为安置点建设光伏电站7座、扶贫车间11个、食用菌和蔬菜种植大棚70个、“农家乐”宾馆13座,并依托十大产业带,出台奖补政策,激励搬迁群众发展特色种养产业。就业上,除在社区内开发保洁、保安、护林等就近就业岗位外,各安置点还与周边企业及产业基地签订带贫协议。据统计,全县搬迁群众中有劳动能力的5871人,发展林果种植业869人、养殖业574人、转移就业2786人、从事公益岗位就业655人、自主创业987人,实现了就业全覆盖。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征程的起点。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易地扶贫搬迁居民的后续扶持力度,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与推进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努力把每一个搬迁安置社区都打造成乡村振兴的示范点,让搬迁群众过上更加富裕幸福的美好生活。”平顶山市政协副主席、鲁山县委书记杨英锋如是表示。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豫ICP备2021035336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