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漯河 > 文旅 >

热线:0371—65710329 信箱:hntyxww@126.com

豫北第一个乡镇博物馆揭牌
2022-07-07 10:22:10   来源:中新河南网   责任编辑:任钱坤
中新河南网7月7日电(任钱坤 孙建新)河南省鹤壁市淇县朝歌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对文化建设工作高度重视,为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喜迎二十大的胜利召开,经过精心筹备,于7月1日上午,在朝歌博物馆举行了淇县朝歌博物馆和朝歌博物馆党支部成立揭牌仪式。
 
 
  淇县政协主席张相超,鹤壁市老干局副局长刘英、政治待遇科科长董娟,淇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局局长岳振红,朝歌街道党工委书记王波,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田志坚,党工委副书记张鑫等领导出席仪式,淇县朝歌博物馆馆长付同喜、副馆长王小运及全体党员参加本次活动,揭牌仪式由朝歌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张鑫主持。
 
  仪式上,办事处主任田志坚宣读了《中共淇县朝歌街道工作委员会关于成立淇县朝歌博物馆党支部的批复》。党工委书记王波在致辞中代表街道党工委,对淇县朝歌博物馆党支部今后的发展提出希望:一是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二是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三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淇县政协主席张相超和朝歌街道党工委书记王波共同为淇县朝歌博物馆揭牌(李向明摄)
 
  鹤壁市老干部局副局长刘英和淇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局局长岳振红共同为淇县朝歌博物馆党支部揭牌(李向明摄)
 
  该博物馆的前身是淇县朝歌民族(民俗)博物馆,是淇县邮电局退休老干部、中共党员、中国民协会员、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河南省淇花食用油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付同喜创建的。作为与共和国同龄人的他,一出生就经历了火红的毛泽东时代,现在又正值太平盛世,真是千载难逢,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作为一个70多岁的老党员、退休干部,他常想,要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继续为社会做点贡献。做点什么呢?当看到部分散落于民间的文化遗产(老物件)遭到风雨侵蚀毁坏,或被人破坏,或被盗窃、倒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种保护民族民俗文化遗产、留住历史根脉的强烈责任感油然而生,随即申办了全省第一个民族民俗博物馆。2019年他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以后,更加坚定了他对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工作的热情和信心,办好博物馆,搞好传帮带,喜迎二十大。
 
  朝歌博物馆是豫北首家乡镇(街道)级博物馆,馆藏物品4500多件。原来分四个展厅对外开放,分别是民族民俗文化、中原农耕、邮电通信和帝辛传说。鹤壁市历史悠久,党史辉煌,今年又喜迎二十大,付馆长想要寻找历史记忆,收集珍贵史料,拓展红色交通馆,立德树人,关爱助力青少年,把红色基因传承给下一代,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为此,他和他的团队跑遍了豫北革命老区的山山水水,深入历史上的红色地下交通站、点,走访根据地老党员、老干部等红色交通亲历者、革命后代、知情群众,了解建国前红色交通史实,收集当年的革命文物实物。在原博物馆的基础上,在淇县朝歌老街“军邮局”院内建成了豫北第一家以红色交通为主题的革命历史纪念馆,成为鹤壁市又一个红色传统教育基地。
 
  豫北红色交通纪念馆现有房间6间,建筑面积123平方米。馆内陈设分为隐蔽战线、红色记忆、时代英模和红色电波四个板块。展出有:良乡交通站王鸿照烈士曾使用过的条几、南关交通员付天庆传送情报时隐藏密件所用的竹筐、扁担;1943年邓小平等人经过淇县时在全寨村居住过房间的板凳、马灯;1945年陈毅、罗荣桓、林彪、杨得志、萧劲光等11名领导同志经过淇县时在骑河黄庄村所居住房屋的窗户以及使用过的一副木桶;抗战胜利时缴获的日本军刀、油印机;解放战争时期汲淇县县长巩培基用过的办公桌;1943年淇县第一任工委书记刘哲民当年用过的生活用具、砚台、亲笔信;新中国成立前后县委机关的机要箱、文件柜、专线电话、电台等。展出了1947年刘邓大军解放淇县的进城照片以及当天的人民日报影印件和东北日报原报纸,朝歌南城门上的水流,门栓石、城墙砖。时代英模板块展出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拥军模范靳月英上山植树用的䦆头、水桶,给解放军做鞋、鞋垫的针线筐,给解放军送水果的荆条篮子以及三代国家领导人接见她时穿的偏襟衣服和西装。展出了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全国模范军队转业干部先进个人代表徐光带领村民劈山修路、脱贫致富用过的物品,以及2019年12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与徐光握手时徐光穿的西服;展出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吴付旺同志参加建党100周年庆典,在观礼台上穿的衣服和邀请牌;还展出了2021年12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接见平安中国建设先进县市代表淇县县委书记杨建强所佩戴的丝绒花。
 
  豫北红色交通纪念馆,得到了中央民族大学郭伟和、同济大学杨振华、郑州大学王振军、河南省委党校周远芳、许昌学院汪庆华等专家教授们的业务指导,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鼎力相助,赢得了市、县、街道领导的充分肯定。
 
  对于朝歌博物馆的特色,朝歌博物馆副馆长王小运说道:“我们的博物馆很具有农耕文化特色,馆藏的犁、锄、耙等农具对少先队员、共青团员、年轻的党员更有教育意义,让他们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激励他们奋发向上,艰苦奋斗、勇往直前。”
 
  博物馆开展的业务范围是藏品收藏、陈列展览、学术研究和社会教育。免费开馆以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有本地人、外地人和外国人。《淇河晨报》小记者团几次参观采访,南关小学、前进小学、鹤翔小学、淇县五中等学校师生组团参观,鹤壁市民族宗教局、鹤壁市地方史志办、淇县邮政公司、邮政银行和人民法院等单位进行党史学习教育,鹤壁市政协副主席带队进行了调研。普及人数达25万人之多。博物馆还在淇县非遗文化合作社内设立了常年对外开放的中原农耕展厅——馒头是怎样搬上餐桌的,常年对外开放。
 
  博物馆除固定展出外,还积极主动参加市县大型活动,参加中国农民丰收节鹤壁分会场普及传统文化知识,展厅挤得水泄不通,领导关注、群众点评、记者采访,受到良好的社会反响。付馆长在开展学术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主编了《中原农耕文化诠释》《中原农耕与二十四节气》《中原农耕谜语大观》和《帝辛传说》四本非遗认知丛书稿(待出版),其中收集整理的75首农耕谜语入选入编《中国民间文学大系•谜语•河南卷》,帝辛传说故事入编《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民间故事•河南卷》,让河南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全国普及。博物馆事迹先后被《人民网》《中国网》《光明网》《中国民族宗教网》《大河网》和《河南日报》《河南工人日报》《淇河晨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其创办事迹分别入编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出彩鹤壁》和《改革开放40周年豫见河南》。博物馆被命名为“河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鹤壁市优秀社科基地”“淇县青少年民族民俗文化教育基地”。
 
  付馆长说:“党支部的成立为博物馆指明了发展航向,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该博物馆藏品内容极为丰富,不仅记录了先辈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而且凝聚了人们改革创新的聪明智慧。它是我国民族历史发展无可替代的实物见证,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感情,成为团结全体人民的重大物质力量。
 
  “今后,朝歌博物馆将继续坚持四个自信和两个维护,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尽快把中原农耕非遗科教片《馒头是怎样搬上餐桌的》拍摄完成。收集整理的《中原农耕文化诠释》《中原农耕谜语大观》和《帝辛传说》三部书稿,争取公开出版,让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早日与公众见面。”付馆长自豪的说。(完)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豫ICP备2021035336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