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残联多措并举 构建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
2024-10-15 10:43:35 来源: 责任编辑:张利箭
中新河南网10月15日电(任钱坤)今年以来,在河南省残联的关心指导下,漯河市残联以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为根本遵循,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主动作为,创新突破,不断健全完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切实提升残疾人康复服务质效,为残疾人康复之路按下“快进键”,把党和政府的温暖加倍传递给残疾人。截至目前,共为全市1319名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救助,完成率165%(任务800名);为3076名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服务率100%;为1431名残疾人提供辅助器具适配服务,适配率100%。在全省多次通报中位居前列。

抓统筹,建机制,汇聚多方力量
联合漯河市委社会工作部、教育局、民政局、卫健委制定《关于加强漯河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目标、明确内容、明确责任,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完善以市县级机构为骨干、乡镇(街道)、村(社区)为基础、残疾人家庭为依托,功能有所区别、服务相互衔接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统筹整合卫生健康、教育、民政、残联等各类康复服务资源,积极融入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发挥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康复机构、社会福利机构、托养机构、特殊教育学校等现有机构、设施、人员作用,紧紧围绕覆盖面广、时效性强、最迫切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基本康复项目、辅助器具适配开展工作,提升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有效满足残疾人多层次、多样性、个性化的康复需求。
广覆盖,重示范,织密服务网络
加强残疾人康复服务阵地建设,打通残疾人康复服务“最后一公里”,让残疾人就近就便获得康复服务。市级层面充分发挥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牵总作用,指导全市19个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服务机构加强规范化建设,高质量开展康复服务工作。县级层面依托县级康复医院、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成立5个康复技术指导中心,提供康复专业服务并开展社区康复技术指导。乡级层面按照“有场地、有人员、有设备、有档案、有制度”五有标准,依托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善62个残疾人社区康复站。村级层面选择具备一定条件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立22个残疾人社区康复室,完善康复功能,在提供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同时,为残疾人提供咨询、康复训练指导等服务。培育郾城区淞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10个市级残疾人康复站以及市二院等9个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机构典型,引领残疾人康复工作高质量发展。建成10个残疾人辅具共享爱心站,让包括残疾人在内的更多特殊群体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和福祉。


寻突破,创特色,打造漯河模式
积极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中国康复学会、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省残联支持,联合市中心医院、二院等优势医疗资源,吸纳全国、全省知名康复专家加入市残疾儿童特殊教育专家服务团队、残疾人康复技术专家服务团队、残疾人心理疏导专家服务团队、孤独症早期干预专家服务团队,以市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为核心,组织四支高水平专家团队,不断探索实践医康融合、康教融合、融合教育新理念、新技能,持续开展心理疏导、康复医疗、健康指导、知识普及等残疾人康复服务活动,打造出残疾人康复服务“1+4+N”的“漯河模式”。创新开展“心相伴爱无缺”残疾人家庭心理健康关爱服务项目,建立心理服务热线,提供个性化心理咨询服务,开展家庭心理辅导,构建家属亲友协助支持系统,帮助残疾儿童家庭走出阴霾、增强信心。创新实施“乐享美好”残疾儿童音乐康复关爱服务项目,委托专业团队组织实施,帮助残疾儿童舒缓情绪,改善行为障碍,为残疾儿童更好融入社会创设良好环境。
优服务,提质效,确保群众满意
优服务,提质效,确保群众满意
积极融入卫健、民政、教育等部门政策体系,加强康复资源的互补与共享,提升残疾人精准康复整体保障水平。先后邀请河南省残联自闭症康复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孤独症专家苏韦祯团队定期为全市定点机构康复师培训孤独症患儿康复技能;邀请省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专家巡回指导各定点机构规范化建设;举办全市残疾人康复工作培训班,针对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教师开展一系列赋能培训;积极选派康复人员参加省级以上各类康复知识技能培训,精心培养理念先进、技术过硬的领军人才;与漯河医专联合实施“绽放青春与爱同行”大学生志愿助残项目,选派一批优秀大学生到定点机构实习实践,将专业所长和志愿助残相结合,为残疾儿童和家长提供服务;深入开展残疾儿童寒暑假期送医送教行动和残疾人辅具适配进家庭行动,将精准康复服务延伸到细致摸排、专业评估、上门服务、跟进回访全过程,努力为残疾人提供“量体裁衣”和“后顾无忧”式服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