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河南网10月17日电(任钱坤 樊永伟 梁树文) 近年来,河南省漯河市残联努力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保障残疾人基本文化权益。以满足残疾人多层次、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抓住节点、关注重点、呈现亮点,确保残疾人文化服务工作走“心”不走“形”。
国家制定了《“十四五”提升残疾人文化服务能力实施方案》,提出了进一步建立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公共文化场所和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为残疾人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明显提高等要求。漯河市残联立足实践,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强宣传信息工作的意见》《“书香漯河文化助残”读书活动实施方案》《残疾人文化进家庭“五个一”活动实施方案》等10大类15项相关制度,为科学、规范、高效推进文化服务工作提供了保障。
人文关怀,残疾人文化服务有温度
2022年8月的一天,景色怡人的沙澧河风景区出现了这样一群人的身影;有的推轮椅、有的坐轮椅、有的相互搀扶。这便是漯河市残疾人文化进家庭“五个一”系列活动之一“同游沙澧美景共享幸福时光”。20多名残疾人在志愿者的帮助下,乘船徜徉在沙澧河“城在水中映,水在绿中行,人在画中游”的美丽画卷中,通过工作人员的现场讲解,对沙澧河背后深厚的航运文化、文字文化、民俗文化和红色旅游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每到一处无不感叹中原文化的厚重。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走出家门,为了确保残疾人能够平等共享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不论是残疾人体验漯河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还是参观国防人防地震避震馆、消防安全馆、公共安全馆等安全教育场所都有受过培训的志愿者保驾护航。
针对残疾人的不同需求,比如聋人需要字幕,盲人需要语音,肢残人需要轮椅,智力残疾人需要陪护等,市残联都有针对性地提供了个性化服务。在“与爱同行”活动中,为盲人朋友送去“智能音箱”等无障碍信息沟通设备,帮助盲人朋友通过声音点亮世界,联合志愿服务队1对1扶助残疾人游河上街古镇,听清河相声,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漯河市残联加强与宣传、文化部门的协作联动,通过文化助残的形式,提升残疾人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丰富残疾人文化生活。多年来,为残疾人送去一场场讴歌党和人民的优秀文艺节目,包括舞蹈、戏曲、曲剧等10余个品类的优秀经典剧目。动员社会专业文化机构,举办漯河市“大爱无疆”残疾人书画公益讲座暨书画高级研修班,为残疾人朋友搭建文化交流沟通的平台,更好地推动残疾人书画事业发展。漯河市残联“翰墨润心携手圆梦”书法公益讲座,走进特殊教育学校,让孩子们感受汉字之美,体验书法艺术魅力,激励其积极向上,自立自强。
2023年初,漯河市残联组织了文艺宣传队开展“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巡回演出,先后深入10多个基层村(社区)为残疾人送上一场文化盛典,既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又丰富了乡村残疾人文化生活。结合漯河市新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组织开展“贯彻二十大·送影下基层”系列活动,深入乡村、福利企业、偏远乡镇的敬老院、特教学校等,播放《浴血大别山》《白发娘亲》等经典影片20余场次,把电影“大餐”带入村里,送进残疾人家里。
注重内涵,残疾人文化服务有深度
“由于身体原因,像今天这样游公园、参观纪念馆,我还是第一次。我希望残联今后能多组织这样的活动,让更多像我一样的残疾人走出家门,看看世界是什么样子。”一个残疾人高兴地说。残疾人热爱生活的真情、向往未来的激情,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一次次的文化活动中。漯河市残联始终注重挖掘残疾人文化的内涵,深度地分析残疾人文化的精髓,深情地开展残疾人文化服务工作。让残疾人和健全人在分享文化、共赏艺术的同时,在精神上更加契合。此外,通过主动挖掘特殊艺术人才,漯河市成功举办了第五届残疾人文艺汇演,25个节目参赛,100多名残疾人参与,极大鼓舞了残疾人自强不息、直面挑战、乐观进取的斗志。
漯河市残联非常重视让社会了解残疾人文化,整合各类媒体资源,推动主流媒体对残疾人、残疾人文化进行常态化报道,坚决杜绝残疾人文化宣传“逢节轰轰烈烈,犹如春雷一阵;平时悄然无声,宛如寒冰一片”的现象。集合残疾人文艺骨干成立宣传小分队,每周深入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残疾人就业较为集中的企业、人口稠密的村(社区)等,解读惠残政策,普及助残知识,持续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社区活动广场等设施,持续建设残疾人文化书屋、文化广场、文化游园等文化阵地,结合“书香漯河文化助残”活动,通过捐书赠书、主题阅读、爱心伴读,让残疾人更容易得到实用知识和技能,更容易受到传统文化精华的熏陶,从而实现残疾人文化活动的持久性、持续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