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罗山县高店乡:转民风聚民心 兴民利惠民生
2020-11-12 09:23:39 来源:中新河南网 责任编辑:潘再军
中新河南网11月12日电 信阳罗山县高店乡位于罗山南部,深处浉淮平原,历史悠久,为典型的农业大乡。别看如今的高店乡廊道美景如画,产业如火如荼,道路建筑整齐开阔,干群团结一心,很难想象过去传言这里民风剽悍,组织涣散。三年前,乡党委政府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治理。
组织建设,转党风带民风。针对组织涣散,高店乡党委政府紧抓党建,对5个软弱涣散村,集中整治,因村施策,挂账销号,5个软弱涣散村一跃成为榜样村。对工作不力的村干部,铁腕撤换,调整了5名村支书,4名村干部,配备26个后备干部,形成能力搭配合理的人员结构。对于党员干部,紧抓教育。在乡直各窗口单位设置党员先锋岗,亮身份亮承诺,主动深入群众家中开展“扶老、助学、助困”活动,集体走访实现全乡276个村民组全覆盖,走访在家农户5000余户,搜集群众反映问题和意见256条,及时解决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问题,加强了党员教育,密切干群关系,树立的党员干部威信,以党风带民风,以民风促党风。形成了凝心聚力的良好局面。
民生为天,筑民生聚民心。高店乡高标准建成便民服务中心及文化广场。对民生建设始终“大手笔”。在易地搬迁工作中,最先考虑民众搬迁后就业问题。在四个搬迁地点周围引进扶贫车间,发展产业吸纳附近民众就业,真正实现有家有业,安居乐业。在普航电子厂扶贫车间务工,实现每人每个月收入2000元。搬出了泥房子,住上了新房子,可以一边上班一边照顾家里,这是很多人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作为香菇产业发展老板,汪从新动情的说“政府帮助我们搬出偏远农村,盖了新房子,建起蘑菇大棚、有扶贫车间提供就业岗位。真是挪出‘穷窝’,走上了致富路。”目前,像汪从新这样产业发展不错,还通过聘请其他贫困村民到基地干活达到带贫脱贫的目的的人不计其数,返乡创业的者一波接一波。不但如此,高店乡高标准建成信访中心,将信访工作作为纾难解困的重中之重。不断虚心接受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耐心将群众小事当大事办。不但将矛盾化解在最初,更使政府更好的了解民心民意更好的为群众干实事,谋幸福,更有效的制定政策。切实体现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原则。
富民为本,兴产业美坏境。该乡大力发展麒麟西瓜,油板栗,三坡花生等农产品产业,通过技术引导,资金支持,品牌建设,不断优化品种,提升品位,延长链条,做强品牌。该乡的麒麟西瓜,豫罗红板栗已多次在央视展播。目前油板栗种植面积超万亩,花生种植12000亩,带动周边贫困户300多人就业,年增收6000元以上,带贫奖补覆盖贫困户1255户,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发展麒麟西瓜5000亩,稻虾共作8000亩,带动贫困户58户,户均增收1000元;成立易安公司、兴淮农业公司、沿淮林场,培育四十多家本地龙头企业。为民众致富提供创造条件提供道路。
该乡将黄河廊道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在淮河两岸种下一百多公里的繁华绿树,形成了”悠悠淮河波浪宽,风吹花海香两岸”的壮观景象。并大力发展林间套作经济,规划田园综合体建设,形成景美水美产业美的经济景观带建设。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店是沉睡在浉淮之滨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黄河廊道建设及考古文化建设的大的历史机遇期,逐渐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光芒。它是春秋谢城遗址,它有几千年来说不完的故事,它见证了工业反哺农业,乡村振兴的历史变迁,它诉说着脱贫攻坚,不落一人的赫赫功绩。它更热切的期盼,更多的能人回归,期待所有朋友的参与支持,与这里的党员干部一起,打造千年古城,魅力高店。(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