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个小时,生与死的较量!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开展ECMO技术成功挽救心跳骤停患者生命
2020-06-18 20:39:52 来源:中新河南网 责任编辑:刘卫然
中新河南网驻马店6月18日电(通讯员 丁宏伟 王宇琛 陈思妤)近日,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团队与“死神”展开了生死时速的赛跑,面对心脏骤停,他们以顽强的精神,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科室人员团结协作,坚持不懈,辅以先进的ECMO(体外肺膜氧合)体外生命支持技术再一次创造了奇迹,挽救了患者生命。
患者突发心跳骤停 命悬一线
6月8日,一名老年女性患者因腹泻呕吐1天,前来市中心医院就诊。当其到达急诊科时突然晕倒,神志不清,心跳骤停。急诊抢救室值班医护人员迅速启动应急反应系统,立即对其展开抢救,第一时间进行心肺复苏、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心脏电除颤、血管活性药物应用等积极抢救治疗,同时电话报告急诊科主任和护士长,王玉东主任、申云护士长接到通知后马上奔赴急诊科抢救室,并立即组织抢救。患者呼吸心跳逐渐恢复,随后被送入急诊重症监护室高级生命支持治疗。然而患者病情恶化迅速,相继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脓毒性休克,病情危重,预后极差。

医护人员团结协作、坚持不懈,ECMO下患者转危为安
时间就是生命,在这命悬一线之时,急诊科主任王玉东、急诊重症监护室主任周贺民及其团队,经过详细周密的研究后,决定立即对患者启动体外心肺复苏术(ECPR)流程。急诊ECMO团队由科主任王玉东负责,包括上机、插管、治疗、护理各组,与家属谈话、专人物品准备、机器预冲、消毒铺单、置入插管、连接ECMO、启动V-A ECMO,人工心肺流转系统在最短时间内成功建立起来,同时给予联合床旁连续性血液净化(CRRT)治疗。
在人工心肺机(ECMO)建立后的24小时内,患者生命体征极不稳定,王玉东、周贺民一直守护在患者床旁,护理组长李金贞,护理人员康莹、朱瑾每2小时对患者查动脉血气及离子分析、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凝血功能监测、持续血流动力学监测、持续心功能监测、肺功能监测等指标,根据多个指标综合分析,动态调整各项参数、抗凝剂及各种药物用量和泵速、备血输血,对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给予早期预防和处理。不仅如此,他们还时刻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触摸插管侧肢体的皮温色泽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监测腿围、出入量、床旁心肺超声等,充分评估病情变化以做出及时处理。监护室的医护人员不敢有丝毫的松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每个人都在为着拯救生命而与死神赛跑。

经过68个小时的不懈奋战及急诊ECMO团队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患者的心、肺、脑等重要器官慢慢恢复,神志开始转清,各项指标逐渐好转,经过科内综合讨论、详细评估后,达到撤机指征。于6月12日12:30顺利完成V-A ECMO的撤离,撤机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血流动力学稳定、置管穿刺部位出血极少,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现已恢复清醒,撤离呼吸机并拔除气管插管,各项生命体征平稳。
急诊科主任王玉东介绍:体外模式氧合(ECMO)俗称人工心肺,是将静脉血由离心泵引出体外,经膜式氧合后再泵入体内动脉系统,从而替代心脏和肺功能。而体外心肺复苏(ECPR)是对于潜在的、可逆病因能够祛除的前提下,对已使用传统心肺复苏不能恢复自主心律或反复心脏骤停(CA)而不能维持自主心律的患者快速实施静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 ECMO)、提供暂时的循环及氧合支持的技术。尽管目前我国体外模式氧合(ECMO)技术已相对成熟,但体外心肺复苏(ECPR) 技术尚处于研究探索阶段,与传统心肺复苏相比较,体外心肺复苏(ECPR)治疗的心脏骤停患者恢复自主循环可达到95%,出院生存率及出院患者的良好神经功能恢复率明显提高。
据了解,此次患者的成功救治,充分彰显了市中心医院急危重中心卓越的救治能力,也凸显了市中心医院多学科诊疗的强大实力。
执行总监:王建 编辑:郑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