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蔡返乡大学生:主动请战,不负韶华致青春
2020-02-15 14:01:54 来源:中新社河南分社 责任编辑:刘卫然
中新河南网驻马店2月15日电(通讯员:曹耀强)“作为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组织最需要的地方去,向党组织提出请求,申请加入村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队,自愿坚守在防控疫情的第一线,用实际行动来保卫我们共同的家园,为赢得抗击病毒战斗的胜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面对来势凶猛的新冠肺炎疫情,上蔡县邵店镇西岗村青年董一鸣向村党支部书记李得水主动请战,并将自己上学期间节省的1000元奖学金捐献给了村防疫监测点。

疫情来袭,正值关键时期,村党支部商议通过后,董一鸣投入到了村疫情监测点值守、登记车辆信息、测量体温的防护工作中。

从那一天开始直至现在,他和村里干部一道每天奔波在村里街头,不厌其烦地向扎堆的村民讲解政策和戴口罩的必要性。他们还搜索大量的疫情信息,每天在村内广播站不断循环播放,让村民实时了解疫情信息。经过几天的努力,村里老百姓自我保护意识比以前强了,大家不会三五成群聊天了,还有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不管大人还是孩子出门都会记得戴口罩。他心里开始变得暖暖的,几天来的奔波总算没有白费。

刚毕业的大学生董一鸣行动干脆利索,每天同村两委干部一道,张贴宣传标语、发放宣传手册,劝导村民居家不外出、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等防疫知识,对村里人员情况熟悉,成了新冠状肺炎疫情防控的宣传动员主力。
“作为一个刚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我虽然还没有能力像医生一样请战奔赴一线,但是可以从小事做起,响应国家的号召,做好个人和家人的防护工作,关注疫情进展,为身边人普及科学的消息和知识,杜绝传播虚假信息,既要增强意识又要避免过于恐慌。经历过这次疫情,我更加意识到了我的责任和义务,在未来我将会更加努力,成为为祖国奉献的一分子。”

面对疫情防控,邵店镇实施“机关党员干部+村两委干部+志愿者”防控疫情战斗模式,分片包干负责,将全镇20个行政村划分为7个片区,设置25个体温监测站,每村每天确保1名镇干部带队、村2-3名党员干部和志愿者24小时轮班在岗值班,实行镇村两级齐抓共管。为了加大宣传力度,全镇每村成立党员及志愿者先锋队1--2个,每天走上街头义务宣传防疫知识,董一鸣成了其中一员。
通过村务公示栏、悬挂横幅、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董一鸣和村“两委”将《传染病防治法摘录》《致返乡人员一封信》《新型冠状病毒防控监测操作规程》发放到了村民手上,传达到了村民耳朵里。通过义务宣传防疫知识,几天下来,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街上的人少了,喜欢出门的人少了,不戴口罩的人少了。渐渐地,村民们聚会少了、出门戴上了口罩。
据悉,董一鸣去年刚刚从黑龙江大学研究生毕业,在大学期间曾多次主动加入志愿服务。“这次收获也很多,也体现了自己的价值。我从家乡走到外面,现在回来跟父老乡亲一起战斗,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虽然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在疫情防控中奉献着,赢得当地村民和村干部称赞,我从内心感到非常自豪”,董一鸣告诉记者。
“有他的加入,工作效率提高了不少,也给村里的年轻人做了表率”,李得水说,目前,全村已完成逐户逐人排查,做到外来人员底数清、人员健康情况底数清、人员接触情况底数清,对27名重点返乡人员实行一名镇干部、一名村干部、一名小组长“三包一”责任制,确保了村里无疫情发生。
“00”后的青春闪耀在防疫一线—记疫情防控一线志愿者刘畅
“我知道疫情爆发的严重性,作为一名‘00’后的大学生能为国家做一份贡献,尽一份绵薄之力,我感到很荣幸。”在卧龙街道办事处福兴寺社区监测点值守的一名大学生志愿者对办事处的工作人员说。他叫刘畅,是天津职业大学2018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

2020年寒假,放假回家的刘畅原本在家安心过年,每天刷刷新闻看看热点。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打破常规的生活,让欢度春节的一家进入了紧张忙碌的疫情防控战中。他的母亲冯玉环是卧龙街道办事处机关干部,从大年初三十开始就冲在防疫第一线上,值班、宣传、蹲点、巡逻,除了晚上休息,没在家多待一会儿。母亲连日奔波在外,父亲也经常不在身边。作为企业一线的工作人员,父亲要到乡下值班,疫情来临时,父亲也到疫情一线值岗,一家人在疫情防控期间都很少见面,更别说坐在一起吃一顿团圆饭了,每天的视频通话成为了一家人难得的共处时间。
刘畅非常理解和支持爸爸妈妈的工作,当得知妈妈工作的社区值岗人手不够时,他积极要求参加值岗。“父母都奋战在防控一线,我也要紧跟他们的步伐参与其中,作为一名大学生,有青春有活力,更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刘畅的声音里充满了青春的正能量。

从大年初二开始,每天一大早,刘畅就准时来到自己所负责的监测点,准备着为出入的居民进行登记工作。他详细地记录着每位出入居民的姓名、出入时间、联系电话、出入事由等详细信息。向出入居民发放疫情防控宣传单、明白纸,讲解疫情预防措施,提醒居民出入注意防护,尽量减少不必要出行,减少被感染的风险。劝说居民正确佩戴口罩,对出入居民区的每位居民都要进行消毒、测量体温。截至目前,累计发放宣传材料800余份,测量体温1100余人次。

为切实做好疫情防控宣传工作,提高居民的知晓率和防范意识,刘畅还担当起流动“小喇叭”,在辖区内利用小喇叭进行疫情防控宣传,确保疫情防控相关知识覆盖到每一户居民家中。刘畅所负责的区域是城乡结合处、租房人口多,人员结构复杂,工作难度可想而知。他所在的“值班站点”只不过是一个简易小棚子,四面透风,每天早上从7点值班到晚上10点,午饭、晚饭常常是一碗泡面,可他毅然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偶尔还会遇到不理解的居民,不配合登记工作,与志愿者发生口头争执,刘畅总是非常耐心地上前给他们讲解疫情防控的严重性。
根据疫情防控工作需要,每个居民区只留一个出入口,大部分路口都被封堵,辖区70多岁的张大爷患脑梗多年,外出购物非常不便,刘畅知道后自靠奋勇当起了义务代购员,为张大爷购物、买药送上家门。为减少居民外出频次,居民接收快递、物品,刘畅也常常代劳。“天天跑东跑西也挺累,但是想到自己为防疫出了一份力,心里还是挺自豪的”,刘畅说。
多日的疫情防控工作中,刘畅不顾严寒与社区的工作人员一起在监测点值岗,打扫街道,张贴下发到社区的各种疫情公告,在社区公共场所进行消毒。挂横幅、贴标语、发传单,只要能帮得上忙的地方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当被问到参加防疫志愿服务工作的感受时,刘畅说:积极参与疫情防控,挥洒青春的汗水,特别是与父母一起共同参与,对他来说是一次深刻的记忆,给他的青春岁月增添色彩斑斓的颜色。
在读博士李娟全家联手献爱心


面对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家住蔡沟镇张青村、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的在读博士李娟,也积极伸出援助之手,为蔡沟镇疫情防控捐赠现金3000元。其父李立新和哥哥李楠不但冲锋在疫情一线,还奉献爱心,积极为蔡沟镇和村委捐款捐物。
执行总监:王建 编辑:张静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