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市中心医院中新河南网驻马店4月18日(通讯员:吴靖)
一袭白褂
承载的是生命的重量
一颗仁心
守护的是家庭的希望
他深耕神经外科三十五载
从急诊抢救到高难手术
他是生命的守护者
更是医学的传承人
他就是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
神经外一科主任
李力
突破手术“禁区”
和神经外科共“成长”
从医学院解剖课第一次触碰标本,李力就深知医生这份职业的重量。1989年,李力从河南医科大学毕业,进入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成为一名普通的神经外科医生。当时,科室前辈们常常通宵达旦钻研文献、精进技术,这份精神深深感染着李力,使他更加坚定信念,在工作中刻苦钻研、精益求精。
2006年的一个下午,51岁的王先生因右侧颈内动脉垂体上动脉动脉瘤破裂被紧急送上手术台。手术室里,时间仿佛被拉长。李力需要在显微镜下清扫颅内血肿,用比绣花针还精细的器械,在直径不足3mm的瘤颈上放置动脉瘤夹。任何一个微颤,都可能造成致死性或永久性的损伤。
每次回想起这场手术,李力都会觉得惊心动魄。“当时必须立即手术,但患者动脉瘤位置深,周围密布着神经和颈内动脉重要分支,操作起来非常困难。”李力回忆道。没有上级医师坐镇,没有外院专家支援,他独自站在手术台前,显微镜下那些比发丝还细的血管和神经,在无影灯下清晰得令人窒息,稍有不慎便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我能感觉到后背的冷汗,但拿器械的手不能抖。”说到这里,李力又提起:“我的微信名叫‘水手’,就是因为每次站在手术台上,都像在大海上漂泊。”
当手术顺利结束时,李力能透过手术衣听见自己如雷的心跳。这是李力在驻马店市独立开展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动脉瘤显微夹闭术。
“其实脑动脉瘤有时可以选择相对安全的介入栓塞治疗,但是开颅夹闭术治愈率更高、术后复发少、无需抗凝治疗且费用更低,更适合我们农业地区。”如今,这项技术已成为驻马店市中心医院的常规手术。“只要患者手术条件允许,我都会建议做夹闭手术。”这种魄力的背后,是无数个苦练技巧的深夜,是对每一条血管走行的烂熟于心。
从“救命”到“护命”的
医者担当
从颈内动脉狭窄内膜剥脱术到烟雾病手术治疗,从颅内肿瘤显微切除术到椎管内肿瘤精准摘除,除此之外,还有微血管减压术、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脑积水腹腔镜下的脑室腹腔分流术……那些显微镜下的精准操作、血管内的巧妙旋转、神经内镜下的微创雕刻艺术,让李力将年华淬炼成精湛技艺,从一名普通医师成长为驻马店市中心医院神经外一科的中流砥柱,用数千例手术赢得了同行的由衷敬佩和患者的生命重托。
“医生的工作不仅是‘救命’,更是‘护命’。”李力常常这样教导团队。这份医者仁心,在一名来自上蔡县的患者身上得到了印证。那年,肖先生因外伤脑出血命悬一线,被紧急送入医院时已陷入深度昏迷,颅内压持续飙升。李力立即启动绿色通道,在手术室的无影灯下,他全神贯注地清除血肿、止血、减压,植入当时前沿的颅内压监测技术。术后,他更是亲自守在病房,时刻关注着肖先生的生命体征。待肖先生康复出院,李力仍定期电话随访,细心叮嘱用药和复查事宜。
令人欣慰的是,患者不仅完全康复,还能继续外出打工谋生。这份恩情,被真诚的肖家人用最质朴的方式铭记——从新疆的红枣到甘肃的枸杞,从东北的大米到南方的茶叶,每到一处务工地点,肖先生总会寄来当地特产,十余年从未间断。每当电话那头传来肖先生的问候,李力就更加确信,医生治愈的不仅是病灶,更是一个个完整的人生和完美的家庭。
指引“年轻水手”
读懂生命的“海浪”
“医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唯有终身学习才能立于潮头。”这不仅是李力常挂在嘴边的箴言,更是他躬身践行的准则。作为神经外一科主任,他前往天坛医院、宣武医院、华山医院、南方医院等地交流学习,汲取前沿知识与先进理念。在培养年轻人上,他也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
神经外一科的高难手术接连不断,李力时常指导年轻医生主刀,自己则全程“护航”,“假如患者在手术台上出血,我们医生的大脑也开始‘充血’。”李力开玩笑说。他要求科室成员必须具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和临危不乱、随机应变的能力。越是危急时刻,越要像水手一样稳住船舵。“我不能只传授书面知识,还要帮助他们锻炼技术,积累经验,教他们如何解决问题,这也是对患者负责。”
岁月更迭间,手术室的门开了又关,唯有李力那颗“济世心”始终如初。无数“生死航行”,铸就了“李力”这块金字招牌。当他走过病房长廊,那些曾被认为“希望渺茫”的患者,如今正用稳健的步伐丈量新生;那些他带教的年轻医生,已在显微镜下练就从容。
医学的魅力来自于技术,医学的永恒来自于人文关怀的温度。监护仪的滴答声里,他总能听见两种心跳——一种是患者逐渐强健的生命律动,另一种,是神经外科这门学科永不停歇的发展脉动。
如今,这位“老水手”已将他的魄力与仁心,化作灯塔,指引着后来者的航程。而他的柳叶刀,始终保持着三十五年前第一次执刀时的温度,那是一种比无影灯更恒久的光亮,照亮无数生命最幽深的航道。
编辑:陈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