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河南网驻马店12月16日(通讯员:吴靖 张雪凝)
冬天
每一位在通勤路上
饱受寒风摧残的打工人
大概都抱着相同心愿
早点下班
回家用热水泡泡脚
缓解一天的
疲惫和寒冷
人的脚踝皮肤薄、血管多
极易散热
因此脚丫子通常是全身上下
最容易冰冰凉凉的地方
当冰冷的双脚
伸进冒着热气的温水中
微烫的水
将温暖传递给皮肤、肌肉、血液
随着温度的升高
足部的血管扩张
血流速度也会加快
这份温暖
沿着血管带到全身
让人能感受到
「打通任督二脉」的舒爽
很多人觉得
泡脚可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
不但能助眠
还能治疗各种疾病
但是
泡脚看似简单
其实大有讲究
泡脚的最佳温度是多少?
哪些人群不建议泡脚?
这些泡脚误区
还有很多人不知道
泡脚的水温
不是越高越好
有一些人
非常享受热水泡完脚
身体发汗的感觉
甚至有人觉得
不把脚给它烫红
就不能算泡脚
医学上有个情况
叫低温烫伤
是指身体长时间接触
高于45℃的低热物体
所引起的慢性烫伤
如果引起
局部组织坏死
处理不当
可能会发生溃烂
70岁的张大爷
患糖尿病十多年
他的小腿
常有发凉、酸胀的感觉
有时还会发麻
听说晚上泡脚
可以促进血液循环
暖身、缓解脚部疲劳
他特意去买了个泡脚盆
回家泡脚
泡脚的时候,张大爷总是觉得水不够热,多次叫老伴一次又一次地给自己加热水。不一会儿,他的双脚肿胀发红,烫出好几个大水泡。
接下来,这些伤口出现感染、溃烂、疼痛剧烈,张大爷去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就诊后,才得知自己是糖尿病足合并周围血管病变。泡脚不仅无法改善他的下肢血液循环,还可能会因为烫伤导致足趾坏死,使疼痛加重。
幸而张大爷伤口处理及时,避免了病情进一步恶化。
程远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
糖尿病和糖尿病足专业组负责人
临床上常能见到这样的例子——先是因糖尿病引起下肢神经、血管病变,致其脚上的感觉减退,受伤而不自知、不重视。例如张大爷在泡脚时烫出水泡。
由于“糖友”的愈合能力较差,伤口发生感染,易形成溃疡;溃疡若长期不愈合,创口越来越大、越来越深,最终可能会导致截肢。
泡脚时间
宜短不宜长
65岁的张阿姨
一到冬天就感到脚冷
便养成了睡前泡脚的习惯
这天
张阿姨的女儿
给她买了能加热的泡脚桶
张阿姨便想着在看电视时
多享受一会
热水烫脚的感觉
正当张阿姨泡完脚起身时,突然感觉一阵头晕目眩,胸口也开始发闷。她试图站稳,却双腿发软,跌坐回椅子上,紧接着心慌、出汗。虽没有严重反应,但家人放心不下,赶紧送她去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急诊科。
经了解,张阿姨有高血压和冠心病病史,平时需要服用降压药控制血压。
医生解释,泡脚会导致下肢血管扩张,大量血液流向下肢,而张阿姨患有冠心病,心脏供血本来就不足,这种情况下加重了心脑血管缺血,再加上高温和长时间泡脚导致血压波动,最终引发了这次突发状况。
黄鑫涛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二科
高血压临床专业组负责人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如果泡脚时间过长或水温过高,会使更多的血液流向下肢和体表,从而引起心脏、脑部等重要器官的缺血,容易出现头晕眼花、心慌、胸闷等症状,引起不良后果。
这类患者应避免长时间、高温泡脚,建议泡脚时水温控制在37℃-40℃,时间不超过15分钟,并保持有人陪伴,以防意外。
除了以上两种人
泡脚会“踩雷”
还有很多人
认为泡脚“加点料”
效果1+1>2
买的足浴包五花八门
说是有祛湿、滋阴
暖宫、补肾等功效
每次泡脚丢进去好几包
但是
泡脚可不是“卤爪”
使用不当还可能引起皮肤过敏
……
泡脚需要注意什么
快来记笔记
01.饭前饭后半小时不宜泡脚
最好在饭后1小时再泡。或是晚上入睡前1小时泡脚。
02.泡脚不宜大汗淋漓
泡脚后喝杯温水补充水分。泡脚时以微微出汗为宜,千万不要大汗淋漓,尤其警惕睡前泡脚出大汗。
03.下肢静脉曲张或血栓患者
不宜泡脚泡脚容易对下肢静脉血栓产生刺激,有可能会导致下肢静脉血栓脱落,甚至还有可能会引发病情加重。
04.儿童泡脚时间不宜过长
儿童的皮肤比较细嫩,不宜久泡,且泡脚时间过长,足底的韧带会变得松弛,不利于足弓的发育形成和维持,因此儿童的泡脚时间可缩短为10分钟。
再次强调
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患者
低血压、经常头晕的人
不宜用太热的水泡脚
因为这会导致人体血管扩张
全身血液会由重要脏器流向体表
导致心脏、大脑等重要器官
缺血缺氧
糖尿病患者要留意水温高低
因为糖尿病患者的末梢神经
不能正常感知外界温度
即使水温很高
有时候也感觉不到
容易被烫伤
这些泡脚“雷点”
都记住了吗
快转发分享给你的
“相亲相爱家人群”吧
记得点赞哦!
编辑:陈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