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许昌 > 社会 >

热线:0371—65710329 信箱:hntyxww@126.com

禹州市磨街乡刘门村:探索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2020-08-27 17:24:23   来源:中新河南网   责任编辑:关潼
   
  中新河南网8月27日电(李麦囤 吴辉 康党培)禹州市磨街乡刘门村曾经是典型的资源型村庄,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煤炭的无序开采使原本古朴美丽的村庄变得坑矿遍地、煤灰飞扬、满目疮痍。随着国家加快产业调整步伐,实施煤炭企业整合,下井采矿为生的村民失去工作,没有了经济来源,生活较为困难,2014年该村成为省定建档立卡贫困村。
  
  据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李海亮介绍,刘门村由4个自然村组成,现有人口356户156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0户557人,目前剩余贫困人口1户3人,贫困发生率0.19%。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村脱贫责任组和村“两委”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理清思路,瞄准靶向,创新举措,精准施策,推进责任、政策、工作“三个落实”,有力地推动了脱贫攻坚工作扎实开展,先后荣获“许昌市美丽乡村”“禹州市美丽乡村”等称号。
  
  在村全体党员大会上,全体党员干部认真研究村经济发展问题,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建言献策,认为村里有柿子种植的传统历史,可以在柿子种植上做文章。为了“取经”,村“两委”成员、种植户20多人去到陕西省富平县参观考察柿子种植。回来后,引进柿子新品种,设立30亩种植试验田,进行实验种植,由于经验不足,试验田里没有挂果。李海亮等人没有气馁,又邀请富平县技术人员前来指导。经过多次实践,终于在2015年底实验成功。
  
  2016年以来,在村“两委”的引导下,刘门村先后成立绿航、三阳、众颖5个农业合作社和“柿柿如意”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村民们以土地流转形式加入合作社或农牧发展公司,探索建立“公司+基地+贫困户”带贫模式,建设优质柿树育苗基地,实施果树规模种植,形成产业发展。村“两委”干部与群众一起,冒酷暑,顶严寒,早出晚归,栽种苗圃,用了5年时间平整千亩荒山,种上16余万棵柿树,把荒山秃岭变成“金山银山”。红彤彤的柿子带来了红火的好日子。仅柿子一项,2016年带动贫困户就业120人,贫困户依托柿子产业收入36万元。当年,建档立卡贫困户88户350人脱贫退出,刘门村脱贫摘帽,由省定贫困村转变为“美丽乡村”。

  
  经过多年滚动发展,刘门村已研发尖柿、黑柿、山柿等10个品种,开发出烘柿、柿饼、柿子醋等多种产品,建有柿饼晾晒场、柿饼加工厂、柿子醋窖藏车间等多项加工生产设施,在郑州、许昌、禹州等多个城市建立15个销售点,设立电商、微信、抖音、公众号等现代化智慧宣传销售平台,该村柿子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初步形成,“刘门柿饼”已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集体经济品牌,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逐年扩大。2019年,全村种植尖柿3360余亩,柿子产量达56万斤,制作柿饼13万斤,加工柿子醋2.3万斤,实现销售收入360万元,利润68万元,刘门村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富裕起来的刘门村注重民生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努力打造魅力新刘门。近年来,规范建设上区、下区两个现代化新村,建起村部、学校、卫生室等公共服务场所,完善各项服务设施,并实现整体搬迁入住;安装太阳能路灯102盏,对村主次干道进行绿化提升,建设村部、戏曲大舞台和3个游园,提升美丽乡村品位。

        该村还建设“幸福院”,实现全村弱能失能、独居老人等老有所养;开展“好媳妇”“好公婆”“好妯娌”“优秀教师”“优秀保洁员”“优秀共产党员”“柿子种植大户”“五好示范庭院”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村入户、深入人心,营造了浓厚的文明乡风。
  
  “下一步,我们准备筹资180万元建设柿饼包装车间、储存车间、晾晒车间等3个车间,申请柿饼加工绿色认证,提高生产标准,拉长柿子产业链条,使刘门村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原柿乡。”在柿子种植基地里,李海亮描绘着刘门村的未来发展蓝图……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豫ICP备2021035336号-3